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研究区浅层长2储层的精细研究,对于浅层储层油气潜力评价至关重要.利用钻井岩心观察、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样品物性分析和常规高压压汞实验,对储层展开精细评价研究.(1)储层岩性组成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其中主要组分为高岭石、绿泥石、水云母.(2)延长组长2平均孔隙度14. 51%,平均渗透率5. 01 mD.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在0. 5~30 mD.(3)通过鉴定储层孔隙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溶蚀孔中以长石溶孔最发育,长2为5. 99%,延长组浅层长2储层孔隙结构以小孔、微细喉为主.(4)研究区共筛选出23个有利目标区,其中建议目标区8个,总面积24. 76 km~2.  相似文献   

2.
产能预测是一种对储层产油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技术,也是测井界的一项技术难题.对于中、高孔渗油藏,油水渗流基本服从达西渗流定律,产能预测相对简单.而对于特低渗透储层而言,渗流机理十分复杂,产能预测难度很大.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东部油层.泥质含量较高,属特低渗透率油藏,致使开发效益较低,产能预测问题更加突出.论文从低孔渗油田致密砂泥岩储层孔渗低、泥质重特征出发,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取与产能密切相关的地质参数,进而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Fisher判别法,将储层分类建立产能判别分析模型,实现产能预测.  相似文献   

3.
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压汞等技术方法,分析盐家油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划分储层类型。结果表明,盐家油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有效储层以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属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结构以中——小孔隙、细——微喉道为主,喉道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与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资料对下寺湾油田柳评15井区长2储层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类型及喉道类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晶间孔分布较少,该区储层的孔喉结构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较好,喉道发育程度较好;Ⅱ类、Ⅲ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较差,喉道发育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5.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0-3μm2的配位数主要在5~13之间,而且有50%以上的比例在7~9;而渗透率为554×10-3μm2的配位数在6~15之间,有60%以上的比例在10~13;CT扫描得出的孔喉比由几变化到几十,最大孔喉比可达60,而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孔喉比在降低,这与恒速压汞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以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为基础建立分段储层品质指数分类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从对渗透率非均质表征延伸到了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4种岩石类型基本覆盖了胡12断块的高、中、低渗储层,各类储层的毛管压力和相渗关系反映了该类型特殊岩心资料的一般特征,即中高渗岩心的毛管压力的阈压和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小,而低渗岩心则较大。同时各类相渗曲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渗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与残余油饱和度较高,渗流进入两相区后,油相相渗透率降低较快。基于分段储层品质指数的岩石分类方法对于油藏动态研究中充分表征特殊岩心分析资料的非均质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12断块特殊岩心分析资料类属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为基础建立分段储层品质指数分类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从对渗透率非均质表征延伸到了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袁征。研究结果表明,4神岩石类型基本覆盖了胡12断块的高、中、低渗储层,各类储层的毛管压力和相渗关系反映了该类型特殊岩心资料的一般特征,即中高渗岩心的毛管压力的闽压和束缚水饱和度相对枝小。而低渗岩心则较大。同时各类相渗曲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渗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与残余油饱和度较高,渗流进入两相区后,油相相渗透率降低较快。基于分段储层品质指数的岩石分类方法对于油藏动态研究中充分表征特殊岩心分析资料的非均质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长81油层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综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试验资料,深化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通过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发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砂岩以岩屑长石质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物性差异与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方向一致,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压实残损孔隙平均为22. 2%,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5. 0%,次生溶蚀孔隙度增加平均为4. 8%,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值7. 7%,最终计算孔隙平均为8. 3%,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对本区的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冷湖四号构造E1+2主要油气储层砂体的分布受地层沉积影响,具有薄、多、散、杂的特点.用常规技术手段很难对其进行刻画,严重影响了勘探部署工作.该文利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以及神经网络预测等技术手段,对该区下第三系路乐河组(E1+2)主要含油层段砂体展布情况进行刻画,进而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之上划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为进一步勘探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川西北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其生态风险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显著,草地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60.68%减少到2020年的59.03%,林地的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30.62%增长到2020年的31.94%;(2)川西北高原生态风险整体呈现西部、东北和东南地区高,东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2010—2020年区域生态风险等级由高向低转化了72.834×105hm2,而生态风险等级由低转化为高的面积为66.845×105hm2,生态风险整体降低.  相似文献   

11.
张一平、何云玲、马友鑫、张德山、李佑荣、刘玉洪在《地理科学》2 0 0 3年第 1期上 ,以温带城市北京、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和热带城市景洪为研究对象 ,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化影响的郊外气象站气温资料 ,得出 3个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年平均气温均升高 ,增温幅度在 ( 15.6~ 2 0 .7)× 10 - 3 ℃ /a间 ,以温带城市北京增温最显著 ;受城市化影响 ,年平均气温变率为 ( 4 0 .5~45.9)× 10 - 3 ℃ /a间 ,以昆明最大 ;年平均室内气温变率在 ( 2 0 .6~ 13 3 .1)× 10 - 3 ℃ /a ,北京最大 .各气温变率在 …  相似文献   

12.
在分子运动论中 ,有原子 (分子 )的半径和数目的估算问题 .现在估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微观模型不统一、计算结果不一致、有时计算误差较大 .例 1 .已知铜的密度 ρ为 8.96 0× 1 0 3 kg/m3 ,摩尔质量Mmol为 6 3.5 4 6× 1 0 - 3 kg,铜原子的实际半径为r0 =1 .2 78× 1 0 - 10 m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为 6 .0 2 2 5 2× 1 0 2 3 .( 1 )试估算铜原子的半径r,并计算出估算半径的相对误差δr.( 2 )试估算 1mol铜的原子的数量N ,并计算出估算的相对误差δN.解 :密度 :ρ =M/V =MmolVmol这是公认的算式 .以下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聚合物微球(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创新点:1.制作裂缝型碳酸盐岩模型并进行等效缝宽度计算;2.显微评价PM的水化膨胀特性;3.进行聚合物微球深层封堵性能评价;4.进行聚合物微球油/水选择性封堵评估。方法:采用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溶液,并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温度(54°C)和碳酸盐岩天然裂缝尺寸(0.02~0.03 mm)为实验条件;通过碳酸盐岩裂缝型岩心模型制作、PM基本性能测试、岩心流动实验以及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微观手段,对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1. PM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胀能力,3 d溶胀率高达300%以上,且对高矿化度盐水具有较强的耐受性。2.PM在基质岩心和裂缝型岩心均具有较好的深部封堵效果;30cm长岩心模型封堵实验表明,封堵后的分段压降均匀分布,岩心基质和裂缝型岩心封堵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介于3.29~5.88,封堵率介于69.58%~83.01%,且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封堵率越高;PM在岩心中水化膨胀后可形成有效封堵,且平均封堵率高达70%以上。3.PM封堵的油/水选择系数Rw/o均小于1.0且接近于0,说明PM具有较强的油/水选择性封堵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油/水与PM作用机理不同;PM遇水后溶胀且表面粘性增加而粘连在碳酸盐岩壁面,并且不同微球之间相互团聚形成较大体积的颗粒,因此增加了对注入水的封堵效果;PM在煤油中则性能稳定,不产生溶胀和粘连效果,因此对反向注入煤油具有较低的封堵效果。4. SEM成像结果分析认为,PM在岩心喉道或天然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PM单体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降低喉道的尺寸,同时多个单颗粒小球增大了层内比表面积、降低了层内渗透率;(2)PM溶胀后在小尺寸孔道形成了机械捕集;(3)多个PM单体颗粒团聚成网状结构堵塞了大孔道。EDS元素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是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的典型代表.针对研究区裂缝张开度低、常规测井响应不明显等特征,运用变尺度分析(R/S)技术来识别裂缝、预测裂缝分布,预测裂缝相对发育区有助于寻找储层有利区分布.裂缝在声波时差的R/S分析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表现,使裂缝识别变得直观易得.  相似文献   

15.
基于Ag 催化过硫酸盐氧化铍试剂Ⅱ (C2 0 H2 1O15S4 N2 Na)的褪色反应及动力学条件 ,建立了测定痕量银的催化光度法 .该法检测范围为 0~ 4 μg/ 10ml的Ag ,检测下限为 0 .0 2 μg/ 10ml.经巯基棉分离富集 ,可用于合金及岩矿中痕量银的测定 ,回收率在 91.8%~ 10 4 %之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8年10月—2019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沿渠设置的10个大气监测站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在线监测数据以及气温、湿度气象要素实测数据,分析了干渠河南段大气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10月—2019年8月中线河南段10个大气监测站大气PM_(2.5)和PM_(10)日均质量浓度为47.88~67.47μg·m(-3)和53.93~88.99μg·m(-3)和53.93~88.99μg·m(-3),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月均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规律,PM_(2.5)和PM_(10)月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92~68.02μg·m(-3),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月均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规律,PM_(2.5)和PM_(10)月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92~68.02μg·m(-3)和54.00~91.33μg·m(-3)和54.00~91.33μg·m(-3).沿着中线水北上,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污染依次严重; 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显著相关;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人造岩心广泛用于各类驱油实验,针对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问题,选取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进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了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各项参数,分析了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点,给出了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渗透率的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相近,孔隙体积大部分集中在半径区间为(5μm,20μm];而中低渗透层的人造岩心,在孔隙半径较小区间的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小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降低油藏采出程度,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开采20年,采出程度降低1.72%~3.09%,含水上升1.31%~2.78%;相同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反韵律储层采出程度低于正韵律与复合韵律;原油黏度越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启动压力梯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贵阳中心区)(1∶250000)成果,对贵阳中心区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贵阳中心区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全碳密度平均值分别0.68×10~4t/km~2、2.22×10~4t/km~2、3.15×10~4t/km~2,高于四川、湖南等其他省区,全碳储量分别为0.16×10~9t、0.53×10~9t、0.76×10~9t;(2)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有机碳储量占全碳储量约90%,表明有机碳极为丰富,土地较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4)区内(0~1.8 m)无机碳密度平均值为0.31×10~4t/km~2,无机碳储量为0.08×10~9t,仅占总碳量的10%.研究成果可为碳循环研究、生态环境影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丰深1砂砾岩体储层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其裂缝发育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根据岩心观察和FMI成像资料研究裂缝的平面分布规律以及裂缝的倾角、走向、密度、宽度等各项参数,并对控制裂缝发育的形成期次、构造位置、盐膏层的塑性作用以及储层厚度等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丰深1裂缝发育的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为下步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