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小说入手,阐述了当代历史小说家凌力创作中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通过古、今人创作历史小说的对比揭示出凌力的审美追求与个体意识,其代表作《少年天子》细述了其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凌力的历史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以情感投注于生命体验选择与重组史实;以现代意识去理解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深层意欲,使形象塑造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人性深度。同时,把含蓄蕴藉的古典美情韵与直切恣肆的现代情感表达交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创作因为受史实的限制,作家选择的余地不像其他领域那样灵活与广泛,因此他们创作个性的研究常常受到忽视,然而这些作家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仍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凌力的创作个性中有一种明显的诗性内核,这一点可以从其作品的选材、情节建构与人物塑造三个方面看出来。  相似文献   

4.
凌力不是传统男性主义的接续者,也不是西方女性主义的趋同者。她对历史的演绎既有女性写作的共同特点,也具有一般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品所缺少的那种大开大阖的气度和纵深理性思辨的特点。凌力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命运也给予了格外关注,但在处理女性如何进入历史的问题上,她显得更加客观和清醒,不大主动将自我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她们身上。在创作方法上,凌力与大多数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家不同,更多秉承现实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女性化的成分,开创了女性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5.
语言问题决定着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程度及艺术成败。凌力历史小说注重探索语言的“历史/现代”形态;适度掌控叙述节奏,形成适中有度、放任中有收束的叙事风格,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方式;努力发掘语言背后的历史情韵与文化意蕴等,形成了鲜明的诗性特征,为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语言探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凌力历史小说在对历史悲剧的深掘、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的生活化和人情化描写方面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良性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凌力和赵玫以其独特的性别意识、情感体验、文化心理、诗性叙事或平和或先锋地介入历史小说创作,为女性历史小说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形成了女性历史小说的两种经典书写。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界定与概况 ,新历史小说的背景与渊源 ,新历史小说的理论根据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等方面 ,结合具体作品 ,阐述了当代中国新历史小说历史意识的嬗变与转型  相似文献   

9.
凌力的历史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她的小说所包含的复杂人性的书写、全景化的描写、生活化叙事、真挚的情感等写作方法,给语文学科的历史题材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凌力在《梦断关河》中塑造了一批优伶形象。优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作家通过对于优伶群体心态史与梦想史的书写,展现了下层优伶同统治阶层之间对立而又依附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优伶主体性匮乏的生存状态。这体现出凌力在历史小说创作中关注弱者的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11.
凌力的历史小说继<星星草>之后的作品大都以文化、人文思想作为观照小说的独到视角,强烈地显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种期盼和努力.她一方面着力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掘和反思,吸收其精髓、批判其惰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西方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希望在这种异质文化的参照、比对之下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原倩倩 《文教资料》2014,(30):81-83
历史小说可谓是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跨世纪文化启示气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表现和与之具有特殊精神气质连接的这一文类,历史小说在其自身发展进步中对“再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深沉的回应。其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士”阶层,张扬着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使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对当代传统历史小说作品中“士”阶层的文化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出搏动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表现四川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五四后最早出现的新长篇历史小说。本文不准备探讨李劼人历史小说在语言、体例等方面显而易见的革新,而集中从创作模式这一角度着手,谈谈李劼人对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根本性突破,以及这种突破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带来的新风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李劼人作品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观、文学观的变化,有人开始把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作品也包容进来.并以此与传统的历史小说范畴相区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步履的加快,历史题材小说从价值取向到思维观念及艺术审美均发生了深刻的新变.日益鲜明地呈现出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田宫虎彦是日本当代进步作家 ,他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反战思想 ,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本文拟通过对他的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和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分析 ,探讨田宫文学的批评精神、社会历史意义 ,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有关历史小说的理论在晚清小说理论界颇有影响,他的历史小说《痛史》也被誉为晚清讲史中最好的一部。因此,考察他对历史小说的理论见解及其作品的成就,对于研究近代小说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历史小说创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在白话小说处于初级阶段的宋元时代,就出现  相似文献   

17.
董志正的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选取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 ,运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表现历史 ,尊重历史史实 ,追求历史生活的真实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全书的骨骼和筋络 ,以想象虚构作为填补的血肉和皮毛 ,从而构成历史小说的整体 ,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高阳是当代台湾历史小说的大家 ,他的作品近二十年来 ,在大陆多家出版社出版、重印 ,在海峡两岸乃至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对高阳及其作品的研究却远远不够 ,直到 1 992年高阳去世以后 ,研究高阳的论著在海峡两岸才陆续问世。台湾出版有张宝琴主编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江澄格著的《历史小说巨擘》 ,大陆出版有林青著的《描绘历史风云的奇才》 ,江少川主编的《解读八面人生 -评高阳历史小说》(论文集 )。 2 0 0 0年吴秀明、夏烈著的《隔海的缪斯》出版 ,就严格意义而言 ,该著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研究高阳的学术专著。它力图突破现成…  相似文献   

20.
袁盛财 《文教资料》2011,(15):19-21
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传统历史小说讲究故事情节、致力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注意吸收现代叙事艺术的一些因素,从而使其作品摆脱了一般大众文学的通俗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运用了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等多种叙事视角,赋予了其历史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