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埃兹拉·庞德不但是一位美国著名诗人,也是一位非常热爱中国诗的诗人,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他翻译的中国诗歌,摆脱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开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先河.庞德翻译诗歌的思想除了早期众所周知的意象主义思想外,还有后来他对意象主义思想进行修正,形成的漩涡主义思想.漩涡主义思想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词的使用,包括大量使用动词和避免使用表状态的系动词be;第二避免使用形容词等主观评论性词语;第三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的使用.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英国汉学家Arther Waley英译李白的《月下独酌》,来说明庞德在翻译诗歌时的漩涡主义思想.文章研究目的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漩涡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庞德对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创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外国诗歌翻译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译文与原文差距很大。美国现代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代表作《晨歌》的多个汉译本,也无一例外。细读和比较《晨歌》的两个汉译本可见,如何在意义、意象、意蕴等不同的层面理解并传达原作的语意,是诗歌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书中包含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论文选取《红楼梦》第五十回的《访妙玉乞红梅诗》,对诗歌的文化负载以及霍克斯(David Hawks)的翻译展开分析。通过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及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把握,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技巧与文化意象再现。  相似文献   

6.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英美意象派代表诗人埃兹拉·庞德于1915年创造性翻译《神州集》(Cathay)。文章基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作者在诗歌意象创造与传递方式上对中国古典诗歌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反观文学翻译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敏  姬振亭 《文教资料》2007,31(1):56-57
美国的意象主义虽然历时很短,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现代诗运动的开端,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最大前景的诗歌运动”,奏响了美国现代诗的新乐章,掀开了美国诗歌崭新的一页。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是意象诗派的领袖,他的代表作《在地铁车站》堪称意象诗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分析此诗入手,探悉中国传统诗学对美国意象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雨缙 《海外英语》2013,(15):179-181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而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诗人往往借助意象实现抒情。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外界的互动,与诗歌中的意象紧密相连。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归园田居》(其三)原诗及其三个译本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图式,旨在说明意象图式在解读诗歌及其翻译中的重要性,为解读此诗以及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陈果 《现代英语》2023,(11):90-93
文章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王维唐诗三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郑果州相过》《终南别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翻译策略。初步发现,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歌意象以自然意象见长,且为纯粹意象;且其诗歌多为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为实现诗歌传情达意的目标,译文注重保留诗中自然意象,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主义是流行于1909—1918年间的一个现代的英美诗歌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艾兹拉·庞德、英国的托马斯·休姆。主要诗人有希尔达·杜利特尔(笔名H·D)、艾米·罗厄尔、德··劳伦斯等。意象主义是在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个诗歌流派,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它对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最近读意象派的诗歌,发现《女神》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第三辑)与意象派诗有惊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意象主义是流行于1909—1918年间的一个现代英美诗歌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艾兹拉·庞德、英国的托马斯·休姆。主要诗人有希尔达·杜利特尔(笔名H·D)、艾米·罗厄尔、德·赫·劳伦斯等。意象主义是在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个诗歌流派,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它对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近读意象派诗歌,发现《女神》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第三辑)与意象派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号称美国诗坛怪杰。他之成为意象派创始人,因素甚多,但其中之一即是中国诗歌,特别是盛唐诗歌的意象影响,亦即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庞德在所著《中国》(Cathay)一书中翻译了许多中国诗歌,其中包括古诗十九首和一些唐诗。他似乎对李白的诗特别感兴趣,因李白的诗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正投“恣行驰骋”的庞德之所好。此处拟择庞德所译李白的二首诗就其理解深度和翻译技巧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明显受到中国诗歌影响的意象派是美国新诗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派别,它对美国现代诗乃至20世纪世界诗坛产生了特殊的影响。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所作的借鉴,可谓有得亦有失。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作为意象派的代表作,在意象的创造、处理方面深得中国古诗之奥妙,是一首著名的意境诗。由于意象派更看重意象本身,对意象的象征、暗示、比喻作用处理得非常隐蔽,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到诗作的深度和境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在美国诗坛上,一大批美国诗人翻译了很多中国诗歌,如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百首》等。很多美国当时的著名诗人都认为中国诗歌和日本诗歌对20世纪的整个西方诗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雷克斯罗斯提出了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文中以雷克斯罗斯翻译的杜甫诗为例来论证和分析他所提出的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并略加论述这一方式对西方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