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随先生不惟是个睿智通达的学人,更是一位开明善诱的师者。1941年到1945年间,著名学者叶嘉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毕业之后,也常抽暇到顾随先生课堂听讲,并且留下许多笔记,历经离乱浮沉,始终不曾丢弃。近年陆续出版的顾随“诗词讲记”,便是根据她的笔记整理而来的。叶嘉莹评价顾随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精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作为老师,顾随先生对这位学生也是器重有加,1946年7月13日,他在致叶嘉莹的信中曾说道:  相似文献   

2.
<正>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3.
<正>《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叶嘉莹说杜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渭’就是渭水,我说过,在长城外的‘八川’之中,泾和渭是最有名的两条河流,而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正93岁的叶嘉莹先生新书《独陪明月看荷花》日前在南开出版首发。当日,迦陵学舍内烛光点点,南开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聆听叶先生谈诗忆往。一对在南开求学的亲姐妹张元昕、张元明现场吟诵了《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之十二和《木兰花慢·咏荷》两首诗词和英译版本。其中,姐姐张元昕是叶先生的"关门弟子"。叶嘉莹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尤其一  相似文献   

5.
苏煦雯 《语文学习》2022,(12):72-76
<正>集学者、教师、诗人于一身的叶嘉莹先生,以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之美,成就若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叶嘉莹说诗讲稿》是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叶嘉莹先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地所作有关诗歌讲座讲稿。讲稿分为九个章节,中心线索突出,各部分阐释皆始终不离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兴发与感动之妙趣。叶嘉莹先生曾言: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叶先生古典诗歌研究的精华,对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014年春天,叶嘉莹步行在后海,参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那是她的旧游之地——当年辅仁大学女校的旧址。一样的海棠开,一样的柳絮飞,和七十年前没有变化。但是在花开月圆中,她已经走过了九十年。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近年来以南开大学为基地,以讲学和育人为生活重心。她在古诗词领域深厚的学养、优雅的仪态、独特的诗词吟诵方式,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皎皎者,也是历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叶嘉莹先生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鉴赏方法去领略诗歌魅力,同时,她又运用“兴发感动”的理论从另一方面去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意蕴。她的诗歌理论通俗易懂,这与她运用浅显质朴的语言是分不开的,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来到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的家中。一进门,室内的书法、字画映入眼帘,宛如置身艺术的殿堂,叶先生微笑着,招呼着……诗词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道路。提及叶先生的一生,让人最先想到的便是"诗词"二字。诗词陪伴她走过命途多舛的一生,也为其投注了一份隽永的底色。一提到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叶先生便侃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传道授业与学术研究之外,文学创作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撷取叶嘉莹先生7首诗词曲进行赏析,作品创作时间跨度60年,体例涉及七律2首,套曲1首,词2首,七绝2首,内容涉及她大半生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情感,其情真,其味厚,其格高,其韵远。这些作品体现出叶先生毕生对诗词的热爱,体现出她深厚的旧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体现出她的理论见识、人格追求以及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她的作品内容充实,各体皆工;情思深邈,风格多样;学养丰厚,才气纵横;境界高妙,富于哲理,予读者以感发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时在图书馆几次与叶嘉莹的著作相遇,仅仅只是翻一遍就放下了。那时想读的是理论,觉得她的讲演稿太简单了。时隔四年,就在前不久,看到中华书局版和北大版的叶嘉莹,突然问就喜欢起来了。特别是看了叶嘉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版写的序言,读完后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叶嘉莹先生评析诗化之词方法,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对陆游词加以分析,探究陆游词兴发感动之生命力及其表达方式及语言上的美感缺失所造成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位朋友的夫人,因为孩子把她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盛怒之下,她把孩子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过后,她到陶家叙述了这件事。陶先生听后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她为之一惊,急忙请教补救办法。陶先生说:"你可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请师傅修理,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条件是让你的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  相似文献   

14.
十二年前,我跟随叶嘉莹先生读博士,听了先生很多课.她的授课非常受欢迎,不管台下的听众是不是真正懂得她的思想,但都被讲授自身的艺术所陶醉了.先生也一向看重自己的授课,曾经跟我说,在她的学术中授课是应该排在第一的.不过,一般人只看到她女性情感的细腻,认为特别适合深入委曲地讲述出诗词的内在情味.其实,先生是很刻意讲求授课技巧的.可以说,她仪态的吸引力、声音的感染力、言辞的表现力,处处都有艺术性.更为局外人所不易看到的,是她授课中常有的诙谐.  相似文献   

15.
编辑荐书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顾随,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代著名学人。顾先生能诗善文,精于禅。他讲古典诗词,以感发为主,一空依傍,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处处可见。当代很多著名学者,如叶嘉莹、周汝昌、吴世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此书就是根据叶嘉莹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对于热爱古典诗词的人而言,这本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 《新教师》2020,(1):16-17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  相似文献   

18.
<正>我将面前的稿纸抚平,正襟危坐,屏息沉思,因为我要以虔诚敬畏之心写周思聪先生了。在我看来,她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画家,是画坛女神。同是女画家的郁风先生形容周思聪先生:"憎恶一切丑恶劣行,蔑视一切浮华虚名,在违背正义良心的大事情上即使众人皆然她也决不低头。"这也是我敬仰她的原因之一。周思聪先生生于1939年,比我的母亲小两岁。虽然我从来没见过周先生,但我尊敬她如同母  相似文献   

19.
三十三、观赏中的思考和研究现在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是我的小外孙女非非。在她的妈妈小东出世的那一天,我和老伴决定记她的日记。日记记了两年多,文革中抄家时被抄走了,从此失落,这是我的一件憾事。现在她的女儿出世了,我就在这小家伙诞生一百个小时时写了一篇《八十岁的我和刚出世的小外孙女》。今天她恰好两岁零七个月。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关于非非我写了长的两三千字,短的不到一百字的文章四十篇,我把她作为我的一个观赏动物。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读刘青松先生的《真话》(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引发了我对往事的一些联想。书里提到一件事,1983年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两句话。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