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思元 《课外阅读》2016,(5):58-59
<正>最近在看《特蕾莎修女传》。可能很多人觉得修女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那你就错了,她一辈子不为金钱所动,一辈子都在为穷人服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说,我帮特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特蕾莎修女生于1910年8月26日,12岁时她立志当修女,27岁时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并改名为"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18岁就来到了印度,之后再没有长时间离开过。1952年夏天,为了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她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相似文献   

2.
13世纪圣佳兰与贫穷修女会的建立和《圣佳兰修道院院规》的出现,为揭示中世纪修女的心态和信仰,提供了具体的事例。《圣佳兰修道院院规》要求修女们按照耶稣基督和圣方济各的教导,提倡过一种赤贫的生活,以此来反对教会的奢靡和世俗化倾向。在贫穷修女会里,所有修女都必须遵从对上帝和方济各许下的诺言,至死不渝捍卫赤贫,继任的修道院长和所有的修女都不得违背这条原则。《圣佳兰修道院院规》规定的修女的赤贫程度甚至超出了男修道院的院规和教廷的要求,反映出修女们企图以自己的赤贫来坚持基督教信仰、重树民众对教会的信心,整顿教会和修道院组织、积蓄力量推动教会改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的修女院同男修道院一样,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受到系统教育的修女们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从事教育和传教事业;抄写手稿,装帧书籍,保存文化典籍;著书立说,其作品包括神秘主义著作、书信、戏剧、诗歌、音乐等。修女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既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源于她们献身上帝、服务他人的信念和个人的天资与努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研究》2009,(6):93-93
雷若欣在《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世纪早期的修女院主要接收贵族妇女,在参与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修女院对文化传承做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抄写手稿、装帧书籍。十一世纪以前,修女院大多是由王室或大贵族建立起来的,到十二世纪,除王室与大贵族以外,一般小贵族也加入了捐建修女院的行列,使得修女院的数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西欧中世纪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修女院的宗教生活可以说是西欧中世纪女性的宗教生活中最具特色的体现。为进一步了解西欧中世纪女性的精神生活,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渊源、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修女院的日常生活、修女院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1910年8月27日,特里萨修女诞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的一个阿尔巴尼亚人家庭,她出生时名叫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她12岁时,深深感受到了上帝的召唤,于是给自己取了教名“特里萨”,这个名字来源于传教士的女守护神圣女小德兰(StFereasofLisieux)。因为她知道必须做一名传教士才能广泛传播耶稣基督的关爱。18岁时,她离开了故乡斯科普里,加入了当时在印度传教的爱尔兰修女组织——罗蕾多修女会。在都柏林进行了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她被派往印度。1931年5月24日,她在那里初次宣誓成为一名修女。1931年至1948年,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中…  相似文献   

7.
李家同 《中国德育》2009,(11):83-84
在特雷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是我一直不能了解的:“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它受到创伤。“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心灵受伤”。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了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了所谓“心灵受伤”和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一个开始     
著名的德兰修女,以仁爱之心闻名于世。在德兰修女生前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对德兰修女的行为提出质疑。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合人居住吗?”德兰修女回答道“:不,只是为了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病患伤残吗?你帮得过来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100万的?”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救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德兰修女笑了笑,盯着他问道:“100万?你从哪里开始数起的?”…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我们清华附中学生艺术团的二十三名小演员和四位老师,对德国“修女维特岛文科学校”进行了回访。在此期间,我们与德国师生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共同举办了四场音乐会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顺利地完成了两校间的交流任务。修女维特岛距离波恩大约十六公里,是莱茵河上的一座小岛,岛上只有一座修道院,修女们是岛上的常驻居民。学校的教  相似文献   

10.
爱具体的人     
著名的德兰修女。印度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德兰修女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质疑德兰修女的行为。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合人居住吗?”德兰修女回答道:“不,是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100万的?”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数不完的,  相似文献   

11.
吃饭和探索宇宙这个命题不只是西方人会困惑,事实上我们今天也仍有人在寻找答案。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给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写了一封信,其时,恩斯特·史都林格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玛丽·尤肯达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你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恩斯特·史都林格很快给玛丽·尤肯达修女作了真挚的回复。  相似文献   

12.
圣之韵     
《海外英语》2005,(11):14
还记得《修女也疯狂》吗?还记得里面那留着爆炸发型的胖修女,唱着多元化的音乐谱写的全新的教堂之歌吗?本期我们挑选了剧中几首旋律优美、又极富现代感的插曲,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车票     
我出生后一个多月.被人在台湾新竹火车站发现了。车站附近的警察找到一位会喂奶的妇人给我喂奶。等到我吃饱了睡去.又将我送到了新竹县宝山乡的德兰修女中心.负责教养我的是孙修女。  相似文献   

14.
超级侦探     
可疑的修女 小酒店里只有小福卡一个顾客。他刚喝了一口咖啡,就看到三个人从银行里跑出来,窜过马路,这时响起了枪声。 一个修女和一个司机进了酒店。“你们俩受惊了吧?”小福卡说,“来,我请客,一人喝一杯咖啡。”于是修女要了一杯咖啡,司机要了一杯啤酒。三个人谈起了刚才的枪声,偶尔喝一口杯子里的饮料。这时,街上响起了警笛声。强盗被抓住了,送回银行验证,小福卡走到玻璃窗前去看执  相似文献   

15.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1,印度著名的慈善家,印度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始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网。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下是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演讲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的一间孤儿院门口,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男婴在不停地啼哭。孤儿院的修女将他留下了,给他取名希里逊。转眼七年过去,希里逊在孤儿院里健康地成长。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抑郁。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隔壁的青草地上散步。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们不听话,也把你送进孤儿院!”听了这些话,希里逊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希里逊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修女吃惊地问…  相似文献   

17.
想要的生活     
克里斯是一名修女,童年的不幸曾经给她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四岁时,父亲弃她们母女而去,母亲没过两年也生病辞世。一位好心的传教士收养了她,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把她从痛苦的记忆中拉了出来,并且把她培养成一名充满慈悲之心的修女。  相似文献   

18.
1932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修女实验。实验对象是178位年龄在22岁左右的修女,她们受到较为全面的测试,其中有一项主要任务是书写短小的个人自传。研究人员将修女分成四类,一类为最积极的,一类为最不积极的,中间还有两类。其中一位快乐、有爱心的积极乐观的修女写道:“上帝为我的人生开了一个好头,他恩赐我生命以无尽的价值。过去的一年,我在圣母学院受训,这一年我过得很快乐。”另一位心态不太积极的修女写道:“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家里共有五个女孩,两个男孩。我在女修道会家训一年,教化学,第二年在圣母学院教拉丁文。蒙主恩赐,我会尽力完成使命--传教、修道。”  相似文献   

19.
爱的诠释     
惟有爱,让我们的心灵花园花团锦簇,馨香永远。[小引]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人间万象爱亦无限。《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至死不渝的爱情,使人泪渝蔺面;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受州门剑印的德兰修女用一生去爱每-个人。有人说过:真正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德兰修女从不向媒体宣传自己,可她的爱却撒满了一生走过的每一条路。  相似文献   

20.
特蕾莎修女(1910~1997)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会”,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四川人民出版社《活着就是爱》一书,收集了特蕾莎修女的谈话、祷文、默想和书信,充分反映了她对人那份深切的爱,极具震撼力。她用生命演绎了她的信仰:热爱人类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人性尊严。作者说“: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同学们是否感到羞愧了呢?如果我们感到羞愧了,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挺起胸膛来不再为此羞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