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宁 《新闻知识》2008,(3):12-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空前契机,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大多数西方人了解08奥运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等等。电视新闻以其独特的"画面语言"优势吸引着观众"眼球";而报纸媒介的新闻内容是文字符号承载的信息,"白纸黑字"式的报纸语言不及电视新闻的视觉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的分类同写作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按照新闻工具——传播媒介分,有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按发表的配伍分,有单独发表的评论、配新闻发表的评论;单是报纸上常用的评论形式也有十几种之多。而我们写的时候,只能是一次一篇,一种具体形式。这一讲我们就来谈谈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的写作不同于报纸和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的,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语言是给人听的,而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所以电视记者写作既要考虑电视新闻的视觉形象元素,又要考虑其听觉形象元素。  相似文献   

4.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宣传的。它以听觉取胜,有传播快的一面。但是,它没有报纸新闻字形、画面、位置等特长。所以广播新闻必须注意从听觉上区别字意、词意和文意,不能让听众因看不到字迹、画面而引起误解和费解。怎样在一听而过的、稍纵即逝的瞬间抓住听众,这是我们广播战线上一个需要研究的、经常摆在议事日程上的课题。从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编写广播稿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制作标题上要简明扼要。报纸上的新闻标题有眉题、主题和副题,可以在字型大小、他置主次和题图上表现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不是一时之需主观随意地外加给新闻工作,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整个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把新闻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认为报纸、广播、电台是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理所当然地要接受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党的意图,与党休戚与共,呼吸相通,自觉当好党的喉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西方资产阶级媒体一再宣扬,他们报纸没有机关报,报纸是大众传媒,不受政党和政府控制,而独立行事。我国有句俗话:“看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相似文献   

7.
电视的节目形态不同于报纸、广播等媒介,而电视新闻的写作与其它媒体的新闻写作更具有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电视新闻更直观、更容易让人接受、理解。本文通过电视新闻写作中的一些要领,帮助我们的记者,特别是刚涉入电视传媒的记者对电视新闻写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的电视新闻更具可观性。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写作不同报纸、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 ,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听 ,而电视记者写作时 ,既要考虑看 ,又要考虑听。为眼睛而写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 ,人们接受电视传媒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屏幕收看。首先 ,观众用眼睛观看画面 ,在看画面的同时接受着声音的传达。很难想象 ,无声音的画面或无画面的声音在电视中传达的效果。正因为这种声画结合的特点 ,决定了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为眼睛而写就是遵循视觉逻辑。当记者提笔写作时 ,应该时时刻刻考虑到观众收看电视的接受态度和方式 ,这种方式对…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报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影视宣传,服务声屏为天职,以引导人们看好电视,听好广播,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反映大众意见为己任,最终实现报纸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虽然广播电视报是一份专业报纸,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但是它也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批评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之一。早在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就指出:“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也认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①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一优良传统受到了左倾思潮的严重破坏。林彪、“四人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新闻评论,是指包括党报在内的一切党领导的新闻媒介(即所有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所发表的评论。前面所谈的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只是指明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这个特征也包含在无产阶级新闻评论之中。除此而外,无产阶级的新闻评论,还具有它自己的某些显著特征,而这类特征是资产阶级新闻评论所没有也是不可能有的。无产阶级新闻评论首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它是作为党的旗帜、党的号角、党的声音出现在党所领导的所有新闻传播媒介之中的。我们的新闻评论不但不隐瞒自己的党性、阶级性,而且公开声明它是代表党发言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说话的。无产阶级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具有  相似文献   

12.
一、填充(20分) 1.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党的喉舌。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两家最著名的无产阶级报纸是:《新莱茵报》和《火星报》3.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具体体现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4.保证新闻事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成功的基础是:实事求是。5.导致报纸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直接因素是:读者需要。6.从古到今,新闻媒介的发展顺序是:口头,书信,报纸,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3.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14.
特稿是美国报纸体裁中的“常规武器”。涉足美国报坛的“大街小巷”,恐怕很难发现一张不刊登特稿的报纸。特稿专栏、特稿专页,已成了许多大小报纸的必备“佳肴”。据说,特稿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便士报时期。当时,主编《纽约先驱报》的贝内特独树一帜,在报上发表以往被认为是琐细、轻微而不得见诸于报端的内容,从而拓宽了报道题材,为特稿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实践曾被喻为美国现代报纸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9世纪70年代,达纳主编的《纽约太阳报》脱俗出格,在新闻写作中融入种种故事手法、小说技巧,为特稿写作塑造了雏形。本世纪以来,特稿在美国日趋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突飞猛进,许多美国新闻学者认为,特稿是报纸扬长避短,与广播、电视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翻开报纸,一目了然;打开广播,一听即晓,这是读者和听众对报纸和广播的不同要求。广播靠通俗明了、朴素大方的群众语言同听众交流思想和情感,力求以情带声,先声夺人,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如何搞好带音响的报道呢?我们的粗浅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一)、通讯的产生及其发展通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是比较详细、具体、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或工作经验的新闻体裁。安岗同志把通讯称为“报纸的明珠”,“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安排好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报社和广播电台同是党的新闻机构,因此,发新闻也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列宁曾说过:无线电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在这里,列宁形象地概括了广播作为新闻宣传工具的特点。报纸每天通过文字和图片,同读者见面。报纸发行到读者手中,要经过一段距离。广播则通过无线电波直接把声音传到听众耳边,既不要纸张,又缩短了距离。这“看”和“听”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中,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对于我们搞好新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这是党的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铁的纪律。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都有着极其鲜明的阶级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党和全国最广大人  相似文献   

19.
一、广播电视报言论的作用及现状广播电视报是我国报业中后来居上,发行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新型报纸。它已从发韧之初的仅仅是预告、介绍广播电视节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形声兼备,视听合一,是电视新闻的独特天赋和个性,是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最大区别,也是电视新闻最突出最吸引人的优势所在。我们知道,报纸作为一种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新闻媒介,只能给人以文字形象的视觉感受,有形无声;广播运用声音传递新闻,只能诉诸人的听感官,有声无形;而电视新闻以屏幕形象为主,辅以声音、音响及文字等,彩色电视还有颜色,成功地实现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具有以视觉形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人的视感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