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阜阳县宁老庄高级职业中学校长刘公言“荣获”“背馍“校长的称号是因为他老母亲说的一句话。一次,刘公言又像往常那样回家背馍,他老母亲难过地说:“你这孩子呀,上学时就背馍,现在能挣钱了还背馍。”就是这位“背馍”校长,一心扑在职业教育事业上,把一度被人称为“死鸡”的宁老庄高级职业中学救活了,还获得了阜阳县委,县政府和阜阳地委、行署命名的“文明学校”称号。  相似文献   

2.
升入五年级,新换了一位班主任老师。这位新老师姓刘,叫刘鑫,年龄不大,“吹牛”倒是一个顶俩。有一次,他给我们讲了一件事。他说,去年他代表学校去参加兄弟校运动会,教师赛跑他得了第一名。望着老师那炫耀的表情,我调侃道:“倒过来数也是第一名吧!”“去!”刘老师说。  相似文献   

3.
几经波折,终于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在刘京海校长的家里,我们见了面。知道他非常忙,我刚一落座,就直奔主题。“刘校长,您说校长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一所学校?”刘校长沉默2分钟,沉稳地说:“校长怎么做,我说不好。不说  相似文献   

4.
年近七旬的高校长,耳聋眼花,大脑迟钝,手脚怠惰,而且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动不动就回家“疗养”。为此,组织上曾多次动员他退休,都被他拒绝。最近,领导又劝其退休,他却拉长脸说:“不,我还要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嘛,大干四化我还得尽力呢!”高校长的儿子听说父亲不愿退休,十分气恼,便责怪道:“爸爸,赶快退了吧!一则让能人去干,二则我也好去接班,何苦赖着不走呢!”爸爸一听,嗔怒地骂道:“你懂什么!”接着又压低嗓门,颇于世故道:  相似文献   

5.
刘秋明同志,是高桥楼乡中心小学校长,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二十个春秋,就挑了十六年校长的担子。1987年,他离开县城重点学校——城厢小学,来到了危房面积居全县第二、教学成绩为全县倒数第三的高桥楼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人们说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高桥小学落后的教学成绩,耗费了刘校长无数个不眠之夜,高桥小学破旧的校舍,一直牵扯着刘校长的心。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在学校的一次教工大会上,时任工会主席的一位老师主持会议,当他说到“现在请方仁工名誉校长讲话”时,会场里顿时轰的一声发出了大笑。原来,由于方言的关系,这位老师将“名誉校长”说成了“名义校长”。我在发言时首先申明,他的发音很准,因为“名誉”二字其实就是“名义”。  相似文献   

7.
能人效应 刘校长调任他校时,语重心长地对新来的李校长说:“这个学校其他条件都不错,只是优秀教师太少,教学质量总难上去,留给你的担子不轻啊!” 望着刘校长充满着愧疚的目光,李校长紧紧握住刘校长的双手,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 几年后,恰逢校庆,刘校长回到学校,一跨进校门,刘校长就被校园内到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吸引住了:绿荫如盖的校园,错落有致的教学大楼,整洁干净的操场,特别是会议室里挂满四壁的奖状、锦旗。其实,刘校长未进校门前,就听说该校这几年在全区教学质量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8.
四十春秋翰墨香 ,三尺讲台日月长。早年一识“诲”先生 ,春风育人不得忘。50年代初 ,我刚到新安中学任教。一天 ,校长召开教师会议 ,我旁边坐着一位30来岁的中年教师 ,平头短发 ,清瘦面庞 ,身穿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 ,面前放的笔记本上写着“诲不倦”三个字。我便好奇地问他 :“你就叫诲不倦吗 ?”“我为什么不能叫诲不倦 ?”他面带笑容 ,反问我道。“《百家姓》上没有这个姓嘛 !”我有根有据地说。“哈、哈、哈……”对话引起在座教师们大笑 ,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 ,我拜访了校长。校长说 :“他原名魏不倦 ,开封市人 ,来我…  相似文献   

9.
人物简介:刘永胜,1945年出生,1964年参加教育工作,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崇文区教委副主任兼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几十年来,他觐思敬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收获颇丰。他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模范校长等称号,还被授予全国“星星火炬”一级奖章、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有人说他的名字很响亮,也有人说名字给他带来了好运。在与他的接触中,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名如其人”,永不服输。他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因而也不断地向成功的目标迈进。他就是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教授任北大校长时,有一次和学生谈话,他突然问道:“5加5等于多少?”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以为校长的问题不同寻常,其中一定奥妙难懂,一时大家左顾右盼,却不敢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学生低声而胆怯地说:“5加5不是等于10吗?”蔡元培望着这个学生笑了,点点头说:“对。”并嘉许道:“你们切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相信自己。”  相似文献   

11.
最近 ,文汇报有一则醒目的标题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校长潘云鹤认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于是 ,我遐想多多 ,想东想西 ,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空前繁荣的盛况 ,想到了首创用“她”、用“漫画” ,用“幽默”三词的中国文坛的三位文学大师。首创用“她”字的是文学大师刘半农。据文史资料 :刘半农原本在上海写鸳鸯蝴蝶小说 ,1 91 6年 ,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 ,聘他为文科教授 ,从此 ,他也成了文学革命的大将。他的《我的文学改良观》发表于 1 91 7年 5月的《新青年》上 ,虽然稍迟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  相似文献   

12.
捐个胃给你     
周锐 《中文自修》2004,(10):58-59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大家就向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打听。薛蟠问:“是不是小偷又搬走学校的东西了?”板儿说:“不是的。”惜春问:“是不是因为打瞌睡又被冷校长扣奖金了?”“NO。”“那么,”大家打破砂锅问到底.“她究竟为什么忧愁?”板儿说:“我不好意思说。”湘云便去找刘姥姥本人了解一番,回来后对大家说:“刘姥姥的家乡又遭灾了。”刘姥姥的家乡老是遭灾。先是水灾,淹了庄稼,板儿没钱读书了。同学们一起捐款,帮板儿渡过难  相似文献   

13.
校长“职业化”还是“专业化”,在我看来,无论是主张校长“职业化”还是“专业化”的观点,都有点纸上谈兵、“站着说话”的味道。如果我作为一个有着“校长”经历的当事人来发表“兼而有之”的观点,那多少有点饶舌。我想说的是:校长,他不是按照什么规定的模子塑造出来的。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校长没有“黄埔军校”。一、“校长”是什么?就校长令人尊重的程度而言,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业内人士。说他“业内”,意思是说他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个见风使舵,或者一天到晚研究行政手腕、搞庸俗政治学的“政客”。在一个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意识的时代,对校长来说,首当其冲还是开放的教育理念。西方有句箴言:“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一个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校长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个理念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一个蹩脚的观念也可以抹杀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念一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格局为之一变。于是在深圳、珠海等地的人才获得500万元或更多奖励后,有人提出:“谁来重奖邓小平?”这问话独具慧眼,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观念,中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至少不会激活得这样快。说到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举出耳熟能详的蔡元培校长。就是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A老师由于爱研究,工作出色。老校长退休后,他被提拔起来作了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A校长自上任以来,为了体现自己的“铁面无私”,教师偶犯小错,就在会上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通,走路也常常是目不斜视。不出一年,不但制订的制度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老师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老师们总是避着他,什么事都不愿向他说,他在学校成了“孤家寡人”。两年后,不得不离开,到新的学校去任职。  相似文献   

15.
“我说要开除李小平,可是你总不答应,真叫人苦恼。”肖老师在埋怨校长。在淡黄的油灯下,可以看出他紧锁着眉头。“你为什么老提要开除他?”校长反问说。“还不是老生常谈,他顽皮打架嘛。哎呀!今天他把小明的头打出了血,将来要出了人命,谁敢负责!?”“同志,”校长心平气和地说,“责任还是要负,开除却不是好办法。再说,你目睹顽皮孩子影响社会秩序而不加教育,这对国家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还得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好他才行。”“我教不好他,还是开除好!”“我们一定能教好他,不能开除!”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17.
顺 叔向说,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对句中的“顺”字,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选本均不作注,有的译文就取其常义,译为“顺从”,然而栾武子是晋国的上卿,是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值得叔向称赞的决不只是规规矩矩的“顺从”法令制度这一点。叔向所着重肯定的,是他谨慎地执行法令制度,收到了使晋国大治的良好效果。 在上古汉语中,“顺”与“慎”通用。如《庄子·列御寇》:“顺于兵,故行有求”。《释文》引作“慎于兵”,并指出“慎或作顺”。卢文弨也说:“今书慎作顺”。又如《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杨倞说:“顺当为慎”。梁启雄也说:“顺,借为慎,二字通。”(见梁启雄《荀子简释》)这就充分说明:顺,通慎。  相似文献   

18.
他留着长发,打着耳钉。校长看见了,让他摘了。他眼睛一自道:“这是学生人身自由,学校不能干涉。”校长生气极了,把他交给刚接这个班的班主任,希望教育一下他。谁知班主任望望他,  相似文献   

19.
副校长可以“下岗”了,并不是说让副校长失业,而是说可以取消这一岗位;不是说学校要“破产”了,而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因为这一职位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带来很多弊端:1.校长的“尴尬”。副校长和校长一样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命,因此,副校长虽然比校长职位低,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帮手,可是他不是由校长任命的,校长对他的制约力有限。如果遇到比较合作的副校长,校长的工作当然是好做的,如果遇到个性太强的副校长,校长的权威就大打折扣,工作中的很多东西无法顺利地贯彻下去。有这样的案例:校长只身到该地任职,他的一些举措得到老师们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他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向全校教工报告“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的体会。校长搬来椅子,亲切地说:“刘老师请坐着讲吧!”他微微一笑,说:“没关系,我站惯了。”两个小时的报告,椅子始终空着。要知道,他巳58岁,又身患癌症啊! 他叫刘正华,隆回县一中高级教师。1989年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