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客家人的来源,移入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乱天灾,人民大量流徙死亡,地广人稀。从顺治末年开始,湘、鄂、赣、闽、粤、浙诸省人民,不断西移入川,形成了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原居住于东南各省的客家人亦在此时大量入川卜居。本文拟就四川客家人的来源、迁徙路线及过程、分布状况诸问题作一概略讨论。 一、四川客家人的来源 根据地方志和客家人谱书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客家先民聚居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作文版)》2009,(12):F0004-F0004
抗战期间,大量人口内迁。沦陷区1000余万人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其中有700万人来到四川,迁至重庆地区的也达100万人。大量入川者,把各地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和菜点都带进了四川。与前几次移民浪潮不同的是,抗战期间来到四川的都为中华精英,川菜因此完成了与中国其他各大菜系最全面、彻底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各国入川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各国入川旅游市场,主要“指东盟”五国的入川市场。“东盟”五国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川2003-2004年东南亚市场份额占四川亚洲外国人市场的平均值为24.39%,是四川的主要外国人入境地区市场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入境市场对四川的国际入境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四川的东南亚国际旅游入境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川发“展东南亚”入境市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各国入川旅游市场,主要指“东盟”五国的入川市场。“东盟”五国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川2003—2004年东南亚市场份额占四川亚洲外国人市场的平均值为24.39%,是四川的主要外国人入境地区市场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入境市场对四川的国际入境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四川的东南亚国际旅游入境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川发展“东南亚”入境市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明朝初期,明王朝在贵州大力推行屯田制,采取移民、募民以及徙罪徒到贵州屯田垦荒的策略,民屯遂在贵州形成。大批汉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改变了贵州人口中"夷多汉少"的情况,由此带来了贵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90页 :“……以和平方式解放了云南、四川、西康的广大地区。”我们知道 ,全国解放的过程中和平解放的地区有北平、内蒙古、湖南、云南、西康、西藏。也就是说四川还不是“和平解放”。我们不妨再回顾当时四川解放的过程。1949年 11月 1日 ,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第四野战军 ,开始向西南各省大进军。第二、第四野战军在歼灭宋希濂部主力以后 ,乘胜猛追入川 ,直迫重庆。另一路人民解放军在1941年 11月 15日 ,解放了贵阳后分两路向四川挺进。各路人民解放军乃于 11月 3 0日一举解放了重庆。重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沿成渝公路向成都猛追 …  相似文献   

8.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民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四川社会中,土著和移民所建立的祠庙、会馆不仅是作为信仰中心,还是四川社会的整合中心。祠庙、会馆最初崇祀的所谓“乡神”是土著和移民的精神寄托和集体象征,而后的附祀、改祀和兼祀表达的是对新“四川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区域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川主信仰作为土著的本土信仰,在实现了土著社会的整体认同和群体整合之后,又在移民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附祀、兼祀或改祀,从而部分实现了土客交流与融合。但是,川主信仰还是因为其狭隘的乡土性和模糊性而最终被关羽等大神所取代,这是四川社会真正走向开放的开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9.
民户大迁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然而史家多注意西北各少数民族内徙和“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的情况,对北魏的移民活动留意甚少。本文在对北魏移民做概括性介绍的前提下,着重论述北魏政府对移民的处置措施。文章认为:北魏移民总数达500万人,构成复杂,流向呈内聚性特点。北魏政府对移民的处置主要有四种情况:对自发移民纳入郡县体系;对京畿移民实行“计口授田”;对北镇移民实行双重管制;对移民上层中的汉族地主阶级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与生态是一种荣衰相依、共生互融的关系。四川横断山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已成为这些地区产生贫困最直接、最关键的外源之因,也是导致贫困的关节之点。本文通过对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调查,分析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居住民的贫困表现、贫困成因及贫困特点,揭示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导致了本土居住民致贫,而且由此产生的各种因素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链,是形成贫困地区社会运行的基本内容和普遍性、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11.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自贡,他们为井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井盐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使自贡盐业迅速恢复并走向兴盛——自贡从与射蓬、犍乐两厂并列的四川三大产盐区,发展成为“川省精华之地”。这些移民为自贡“盐都”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谱写了自贡的盐业“神话”。  相似文献   

13.
“湖广填四川”被看做是清代前期移民史甚至是整个中国移民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四川的移民中,有一部分的客家移民,300多年来,四川客家人从处于弱势地位上传承着客家自己的文化。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稍微探讨四川客家移民与湖广移民的异同,从而得出四川客家移民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之习俗,对徽州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徽民寄命于商”是对“以农为本”传统思想的新突破;是徽州人对经济、政治、文化、人才培育发展空间富于创新的新拓展;是对徽州文化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种新创造。  相似文献   

15.
曹林 《教师博览》2003,(11):8-8
“高考移民”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是前段时间西部各省的热闹景象。据报道,最近又出现一种“教育移民”现象,与“高考移民”的流向恰恰相反。“教育移民”是西部省份的技校学生向江浙沪转移,填补近几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蓝领技工的巨大“断层”。一个向西,一个向东,流向相反,“教育移民”也就享受到了与“高考移民”截然相反的“待遇”,受到了沿海地区的热烈欢迎。专家称:这股“逆向流动”既解决了沿海地区技工奇缺的难题,又通过智力扶贫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清初大批闽广移民入川,贡川陈氏家族是入川移民的一支。文中以丰富的史料,令人信服地追溯贡川陈氏家族在闽西的源流,有助于研究中华民族的移民史,推进闽川两省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的地图———鼎《左传》中记载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用能协以上下 ,以承天休。”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九鼎图的内容 (九州各地的山川、草木、禽兽 )和作用 (了解并更好地利用大自然的恩赐 )。最早的全国地图  ———《海内华夷图》唐朝贞观年间 ,贾耽按照西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 ,绘制成著名的《海内华夷图》 ,可谓中国最早的全国地图。实地测绘第一图  ———《康熙皇舆…  相似文献   

18.
"大槐树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是明王朝建立初年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山西是明初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但移民并不是只移大槐树下的洪洞县人,而是将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有利于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民”即人的现代化,严复、梁启超、五四民族精英和晏阳初都先后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严复道出了“新民”之声;梁启超呼唤“新民”,提出了“新民”之道;而晏阳初更是走向了“新民”之路而闻名于世;今日,面对“三农”问题,“新民”成为了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23年6月13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共台州市委等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研讨会”在台州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大力弘扬垦荒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伟大建党精神与大陈岛垦荒精神”“赓续垦荒精神再建时代新功”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在进一步把握垦荒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历史方位、探寻垦荒精神的核心特质与时代价值、指引走深走实走好新时代的垦荒路等方面形成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