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阳光热线》开播以来,可以说我成了这个栏目的忠实听众,从这里我确实得到了很多的信息,也受到很多启迪。作为一名记协会的工作,我认为这个栏目办得是好的,归纳起来栏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6,(11):54-55
刚接手编辑《集思广益》专栏时,经常有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志问我,怎样给这个栏目写稿。所提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两句话:写什么、怎么写。我的回答也是两句话:多看看、多想想。这个回答显然不能使提问者满意。一些熟悉的朋友反问:多年的厨师难道煮粥不会?当然,这是把我看高了,把这个栏目看小了。不会煮粥的厨子有的是。经过几个月学习摸索,放水多少,添米几许,火候大小,总算摸到一点门道。我把我的体会说出来,算是对我回答的一个补充吧!知道“写什么”,先得搞清“是什么”。这就要从栏目的特点说起。《集思广益》是军报一版一个新闻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4.
下乡采访遇上老读者,他们常会好奇地问,你们《农村大众》的贴心大嫂到底什么样?读者这样问,我是很高兴的。因为“贴心大嫂”是我主持的一个栏目,换句话说,贴心大嫂就是我呀!1998年冬,农村大众报第二次改版。我分到的任务是创办一个反映农民精神生活的生活类版面《田园乡情》。那时,我刚干新闻没多久,不知从何处下手,便向同事请教。同事对我说,这个版不好办,办得实了,像个新闻版,跟现在的《官情  相似文献   

5.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6.
1988年3月15日19时,许多观众惊喜地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变得更新颖别致了。《新闻联播》节目是中央电视台当晚全国收视率最高的一档栏目,也是全台最重要的一档栏目。这个栏目的片头不仅是《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也是整个晚上各栏目的总片头。创作音乐要考虑到政治因素,还要考虑到各种新闻的综合性,因此曲子写得既要保持庄重、丰满,又要向上奋进,同时还要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我当“快速反应记者”卢学义本刊《地市县报园地》专栏,从末期开始推出《地市县报人》(包括领导、编辑、记者、检查、校对人员等)小栏目,反映他们在办报实践中的某一独到之处。这个小栏目的文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写别人,但要写出某一特点,切忌面面俱到。欢迎大家...  相似文献   

8.
6月7日,我的长篇人物通讯《打工打出个省劳模》一在《江海晚报》名人周刊《江海之子》栏目发表后,市领导和不少市民很快作出反应:鞠长春这个典型人物抓得及时,具有时代特征;他的事迹非常朴实、生动、可敬,有看头;《江海之子》首次刊登农民工题材的人物,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写这篇通讯,可以说是机缘凑巧,偶然拾来,也离不开同仁们的相助。  相似文献   

9.
动笔之前     
这几年,我在新民晚报一版《未晚譚》专栏上写丁一些小言論。这个专栏的小言論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写得多一些就是了。下面談談我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0.
我是经济频道的一个老听众,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特别爱听新闻节目,所以我对新闻栏目《北方快车》给予格外的关注。前些日子写了两篇文章,分析了新闻栏目的特色,我觉得《北方快车》这个栏目,是个拥有个性特征的广播栏目,以全新的栏目理念、独特的栏目编排,富有诗意的主持播讲让听众耳目一新,我分析《北方快车》的栏目特色,是分三个特角来诵的。  相似文献   

11.
元旦之后同穆虹一起吃饭,穆虹说《广告人》杂志的名人写名人栏目要写邓效锋,并说一定要我来写。我一口应下来。但拿起笔来,却有些踌躇,不知如何下笔。原因就在于邓效锋无论人前人后似乎都是"正面形象",总是严肃有余,讲段子也总是有浓厚的工作色彩。这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工作狂人,或者他的趣闻与逸事确实有可能不多,或者有可能只是在我面前隐藏得很深。所以,本文只能白描一下邓效锋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继《好风好雨》之后,侯钰鑫稳扎稳打地登上了他创作征途的一个新的高地,如期地向广大读者奉献出新作《好爹好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我读了这部新作,感到非常兴奋。我觉得这个系列长篇的第二部,比第一部写得更有气势也更坚实,更有激情也更有思想之光,更显艺术结构的匠心也更见人物塑造的功力。更重要的是,它更充分地展示了侯钰鑫作为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功底的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家的鲜明的艺术个性。深入地研究和恰当地评价这部作品,不但对于估量作家在三部曲(第三部将是《好家好园》)创作中的新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而…  相似文献   

13.
看过《复旦大学做思想工作变“我打你服”为“我引你通”》(见附稿)这篇报道的同志都说,稿子写得比较活,反映的问题也很实际。活,是手法问题,但是没有足够的材料,也活不起来。实际,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反映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这个现实,可不是件容易事。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5,(4)
做‘爱的天使’──漫话《当代青年》“爱情,婚姻,家庭”专栏邝彩琴我从1985年起主持《当代青年》“爱情、婚姻、家庭”专拦已整整10年了。有人开玩笑,说我“爱”得执着,“爱”得专一。真实,并不是我多么有能耐,而是这个栏目使我幸运地面对了数十万名热情、宽...  相似文献   

15.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6.
泊客 《档案管理》2007,(5):65-66
1 调查(研)报告是《档案管理》杂志的特色栏目.由于个人偏好,常常写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写多了,个中酸甜苦辣也就尝得多了.不怕各位笑话,今儿想借《档案界》这个平台,在这里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17.
一些读者投书本刊,称赞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写得好,建议本刊约请作者介绍写作经验,并开辟读者点题的栏目。这个建议很好。根据读者点的题,我们请《街谈巷议》的主要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从本期起,本刊增设《点题篇》栏目,欢迎读者点题。  相似文献   

18.
瞧这一家子     
1998年加入《晚间新闻》的时候见谁都喊老师,今天大家都喊我丹丹姐、张老师,新人成老人,一晃就是五年了。五年里,观众接受了我这个人,记住了张丹丹这个名,我很清楚这并不说明我有多么多么行,如果能谈得上有些成绩的话那也完全是沾了《晚间新闻》的光,沾了栏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近三十号人的光。但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时刻刻把谢谢挂在嘴边上,多少显得有些矫情,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份感激放在心里,正好这回《新闻天地》的老师让我写点什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写写我的同事我可爱的兄弟姐妹吧,也让我有机会对他们说声谢谢。潘爹——湖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晚间新闻》创始人潘礼平是也。背地里我们都这么喊,当面那当然还得喊"潘主任"。从1998年新版的《晚间新闻》新鲜出炉的那天起,他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稿、串带。他看稿子的时候记者得在他旁边陪  相似文献   

19.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从军报扩版之日起,就有了啦事明理》专栏,到目前为止,共见报45期。这是一个不定期见报的栏目,它的用稿原则是:有好稿就用,没有好稿就不用,所有用稿几乎全部是自然来稿。有的通讯员对我说:“在这个栏目上篇稿可真难呀!”其实,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关键是看选材如何。济南军区有位通讯员摸到了“门路”,一人就上了四、五篇稿子。从来稿情况看,大量来稿不能被采用,不是说稿件本身写得不好,而在于所选事例不符合本栏目的要求,不用析事即可明理,自然不会被采用。桥事明理——顾名思义,既要有可折之事,也要有可明之理,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