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者原稿: 畅春园里春意浓今年五一前夕,京西海淀镇北、原著名皇家园林——畅春园的遗址上,一座新型材料装修的饭店开业大吉了。这就是由商业部、北京市供销社、海淀区供销社集资兴建的畅春园饭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来京讲学,曾在这里就餐。饭后,他欣然提笔赋诗:“风畅春意飘,闻之十指动”。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这里用餐,饭后她激动地说:“这是我回国后最满意的一顿饭,下次再来北京,定住“畅春园!”国内客人也称赞这里“春意浓浓,胜似金  相似文献   

2.
清朝是皇家园林修建的高峰期,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一系列皇家著名园林应运而生,在这其中"样式雷"家族功不可没。本文耙梳历史,介绍了雷氏家族的发迹过程以及具体主持大小事宜,再现了雷氏家族与皇家园林的修建历程。  相似文献   

3.
郑艳 《北京档案》2005,(1):49-49
清王朝鼎盛时期,在北京西郊建成了"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皇家园林体系.  相似文献   

4.
畅春园原址在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一带。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建成。康熙帝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就住在此园中,避喧听政,读书射猎,享受山水之趣。康熙曾将园内无逸斋赐给他的二儿子皇太子允礽居住,以后,这里也就成为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康熙为以后几代帝王开创了园居的风尚,畅春园就是清代帝王在海淀及其附近地区大规模修建园林的开始。早在当年,康熙已经把畅春园周围的地域分赐给皇室与王公贵族,康熙后来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将它改建成恩佑寺来供奉康熙的御容。恩佑寺庙门如今尚伫立街边。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郊曾是一片风光旖旎的天然景区,湖光山色,林木泉石,颇具江南特色。辽金元明诸朝,这里就陆续建立行宫、别墅、寺庙、园囿。明代清华园和勺园,曾名噪一时。清代初年,来自东北的满族统治者便有在这里建造避暑宫城的设想。因为紫禁城高墙深院,气氛沉闷庄严,加之有许多繁琐的制度,居住其中,了无生趣。康熙、雍正时期,就利用西郊风景,动用人力、物力,广置园囿,确立了清代帝王的园居习尚。此种习尚使清代园林建筑大大超过前代。乾隆推重发达的汉文明,醉心于园囿建筑,不惜巨资,将天下名景汇于圆明之园,建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区。北京西郊历经满清六代帝王,筑就几十处大小园林。整个布局以圆明三园为中心,成众星拱月之势。圆明三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总称“三山五园”,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们体现了完整表现自然美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它们集历代皇家园林建筑之大成,又吸收西方建筑成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有清一代,许多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也使北京西郊园林成为清代盛衰的历史见证。清朝盛时,从西直门到海淀有石砌的御道,沿途数十里,风光秀丽,美不胜收。而今,时移境迁,这一切也如同阿房宫、上林苑的消逝,永远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踏访故园陈迹,追念昔日辉煌,我们每个人都能真切实在地感觉到什么叫沧海桑田。今天,我们也许只能在纸上重现它昔日的风采,然而北京西郊曾经出现过的园林,永远是中国与世界园林史上的重要篇章。在西方人眼中,它甚至一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读《说园》     
从《说园》这本书的书名看,好像并不能引起对它阅读的兴趣。《说园》,顾名思义无非是向人们介绍园林之美,以诱导人们去游览而已;或者是一本学术著作,非此行中人,是难以看得懂的。可是,这本很不起眼薄薄的书的作者,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园》,确实说的是园林建筑方而的事。对于园林建筑,我自然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慕作者之名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美文享受。因为,陈先生的这本书,既不是一般园林导游之作,也不是园林建筑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文笔很美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把散文分为广义的和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风景优美,文物古迹、掌故轶闻众多。香山脚下,在清代由香山向东靠山根有满蒙四旗,向南靠山根也有四旗兵营。这八旗兵营统称“香山健锐营”。与圆明园护军营、蓝靛厂外火器营被称为京旗“外三营”。因为这些旗营均设在京师城外的西北郊,所保卫地域是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山湖秀丽的三山五园,即香山、万寿山、玉泉山、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等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8.
位于北京西郊的封建帝王的宫苑———颐和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建筑艺术之优美,为中外建筑大师所仰慕。这里曾经不但是帝后休闲游乐之所,又是帝后政务活动中心之一。民国建立以后,这座园林仍归逊清皇室所占有。根据民国优待皇室条件,北洋政府准备把颐和园作为逊清皇室永久居住之地,规定清帝退位后先暂时居住在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但当时在帝制已被废除的形势下,各界人士强烈要求将颐和园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为此,北洋政府不得不下令,允许部分中外著名人士和团体有限制地入园参观,但园林的管理仍由清室负责。同时规定,凡中外人士参观颐…  相似文献   

9.
位于美丽的北京城西北部的海淀区,一直是历代皇家园林之荟萃地区,特别是在清朝鼎盛时期,这里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一座占地五千多亩、规模宏伟壮丽、景色秀美的皇家离宫,这就是当时被世界赞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不仅尽收江南风景与国内外园林精华,依据北京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先后进行了150年时间的人工堆山导水,移天缩地建造经营,成为世界园林中创作的绝代风华,同时也是清朝几代帝王处理朝政的国事机构和长期居住生活的郊外行宫.园内兴建有皇帝的办公殿宇"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贤良"殿等,园前还设有内阁、六部、钦天监等国家中枢机构.在圆明园里不仅有大量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物,也有西洋式的建筑群,这里收藏着难以计数的珍宝古玩和图书字画文物等艺术品.  相似文献   

10.
蔚秀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北京大学西门对面,北面是圆明园,南面是畅春园.两园之间的蔚秀园是在畅春园、圆明园逐步成为清朝的理政中心后发展起来的.在清代,该园先后被赐给多位皇子,得名"蔚秀园"后曾一度十分繁荣,然历经英法联军劫难变颓垣,虽经修缮,已与往昔盛况相差甚远.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园子被重修并开发利用.时至今日,改建后的蔚秀园名字延续未变,但已从清代的皇子赐园变成北京大学的职工宿舍.  相似文献   

11.
李洁 《兰台世界》2016,(10):100-101
计成是晚明时期有名的造园专家,他文化和艺术素养都非常高,而且博学多才,在园林设计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著名的园林设计专著《园治》就是其代表作。在计成的园林设计思想和理念中,特别重视人的感觉,最终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园林文化杰出代表,对于后世的园林设计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园林历史为当代园林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都参与园林绘画或写作,在景园之中浓缩了大量的写意山水,从仿效自然山水园逐渐推向写意山水园,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大园套小园,园中有园的风格。当时的园林不仅仅是欣赏,其中还有游居的作用,真正成为人们放松心情、寄托心灵和回归自然的空间领域,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都切身感受到了园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3.
计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造园大师,他主持修建的"影园"至今仍是我国现存的重要古代园林遗迹。本文主要论述了计成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其造园实践,还对其著作《园治》的出版和流传过程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历代帝王都修苑囿,或盖别院,或建离宫.这种风气,清代尤盛.西山一带,连绵二十里,逶迤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建起来的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香山的静宜园等一大片皇家园林.康熙以来各位皇帝都常年居住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既处理政务,又游燕逸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烧了经营百年的西郊林苑,使得惯于奢侈享受的清朝皇室在北京附近竟无处避暑消夏.  相似文献   

15.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说文解字》大家桂馥—起买田建“借书园”。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放在借书园,就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可以在此读书、借书和抄书。周永年的举动让世代读书人感念不已。因此,著名目录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认为借书园“实为18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之滥觞”。  相似文献   

16.
包兰 《档案与建设》2015,(12):71-72
天堂苏州,人杰地灵,物产丰盛,繁荣发达.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萃之邦"、"工艺之市"……但是其最靓的称呼毫无疑问是"园林之城".因为无论是最早的帝王庭囿离宫,还是最早的私家花园僻疆园都诞生在苏州;偌大的中国,共有四座国家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独占半壁江山,而且历史最悠久的也在苏州;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座这样密布着各个年代、各具风格的园林城市.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相似文献   

17.
刘芳 《大观周刊》2013,(11):100-100
园林道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日园林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修身养性。然而中日两国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不,人文精神也不尽相同,使得中日两国园林又各有特色。设计上无论从创意布局、园林类型还是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2月26日,全国著名老中医、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郭春园永远闭上了眼睛,告别了这个令他无限眷念的世界。他从医60余载,带出了197名高徒,在古稀之年又无偿地献出13个祖传秘方。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为了救治病人和临床教学,郭春园在X光下整整工作了25年。作为医生,他比谁都清楚长时间不加防护在放射线下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但如果给患者接骨时要戴上重达几斤的含铅防护手套,就无法实现他提出断骨要百分之百复位的要求。为了患者的疗效,任凭别人怎样劝说,郭春园坚决不肯戴上沉重的铅手套。如果不是长期徒手在X射线下给患者疗伤,他的左手不会溃烂更不会癌变;如果不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他不会拒绝及早截除病指,癌细胞也就不会顺着病指扩散到全身。  相似文献   

20.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0,(10):48-49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历经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祯(即雍正)的赐园.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在位六十年,又对圆明园继续进行扩建、改建,使之形成了圆明园的基本格局.他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