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爱情小说在俄国流亡作家布宁的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构成了其小说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反映现实、呈现生存本质的功能显现,也是他探索情感世界奥秘、叩问个体生命意义的一种形式,更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对形而上哲学思考的一种文化表征。研究布宁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布宁小说、解读俄罗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塑造了当代文学史中经典的女性群像,但作为文学重要母题的母爱叙事几乎处于“空白”,叙述中即使有母亲在场也处于“失语”状态。一方面作家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真实处境,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成长经历中缺失的母爱体验使然。作家笔下尖酸刻薄的城里母亲形象和宽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的塑造及作家的情感倾向是受到乡土情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锋文学的一脉,吕新小说创作中有其他先锋派作家所不具备的乡土文化色彩,在其文本之中,大量晋北山区形象的摄入,对农业社会的眷恋以及文本中流露出的乡土的人文价值取向都深刻地表明了,他是一个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有着深厚而坚实的乡土文化内涵的作家。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其作家中所蕴藏的浓厚的乡土文化理念,从而对吕新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解构了传统战争小说中女性缺失或女性形象塑造的固化模式,女性在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重新挖掘,并被赋予了面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治愈性力量。近十年的内战小说中,女性形象更具颠覆性,拥有了改变旧有社会秩序、重构政治格局的力量。当代美国内战小说塑造出差异化、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创作主体有女性作家,也有男性作家,反映出在后现代女性观的深刻和广泛影响下,美国精英文化阶层对女性社会分工、社会角色嬗变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厦门女作家须一瓜以特有的敏锐和聪明,在小说《有一种树,春天叶儿红》里让女主人公陈阳里在发现生活的表里不一中引发“她们”对生活的思考,也启发世纪初的我们思考当下的女性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21世纪初两个发展高峰,在研究走势、研究视野、研究主体、研究重点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研究观点主要是围绕农村教科书的使用状况、农村意识呼吁及对教科书内容的关注与改革、教科书适切于农村的已有探索与努力、农村师资改善、对教科书版本的热议、乡土教材建设的推动作用等几个方面展开。反思已有研究发现,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亟待重视与推进,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视角需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转变,研究方式上应多一些实证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置于城市化背景中考虑。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的书写既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面对着这一新的异质性的文学资源,只要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将其完美地整合到传统的乡土小说资源中,中国21世纪的乡土小说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于20世纪末迈人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十分庞大,且大部分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将对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提出严峻的考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同时,中国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出许多严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黄炎培形成了重视农村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的初始设计中,乡镇农校的办学经费虽然有乡镇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集体自筹、收取学费、勤工俭学收入补贴等多种形式,但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无疑是乡镇农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取消,我国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的原有基础已经丧失,需要对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或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其与近年来新疆各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作家队伍的建设等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在21世纪呈现出文体的丰富性、题材的地域性、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塑造性等特点。拓展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深层发展,使其走向多元共生的创作状态是今后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学是特定时代生活的反映。回眸20世纪中国学的两次创作高峰,反思90年代学的冷落与喧嚣,21世纪的作家要以平和心态创作表明自己个性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化氛围中,重新找回学的本位价值,并获得审美的新生。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村妇女是京教信仰的主要群体与特殊群体,她们往往比男性更加虔诚。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出信教妇女年轻化、高学历化等新特点。所以,新时期农村妇女的宗教信仰趋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的群众根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等确保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盘行动、按劳分配为主和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奠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二为""双百"等文艺方针、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价值引导厚植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事业的普惠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打造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