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S.788、S.5448、P.3721敦煌地方志书中,记载了张孝嵩在沙州玉女泉斩龙的故事.故事流传中不断丰满、完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为了求得中央王朝授予旌节和封爵,张氏归义军政权第二代统治者张淮深开始冒认为张孝嵩后人,因此,由原先标榜的"清河张"改为"南阳张"郡望.其授予旌节与封爵为"南阳郡开国公",与张氏利用此故事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梦斩泾河龙"故事形成过程中政治及民俗方面因素的考察后认为:"梦斩泾河龙"故事与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形成具有相同的政治目的;泾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则是这一故事形成的根本原因。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初步认为这一故事当源于民间,最初只是求雨不灵,以违反天命、少下雨数的罪名把泾河龙王编排死。到了武后主政时期,政客们则听闻了民间斩杀泾河龙王的传说,为迎合武氏政治野心,将这一故事别有用心的作了加工,把批评矛头指向唐太宗,以降低其威望。这一故事最初形成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3.
"五世而斩"是古人们崇信的任何的封建大家庭都难以逃脱的"定数",在这个"定数"的制约下这些封建大家庭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对贾府兴衰的描写中暗用了"五世而斩"的思想,除了用以解释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的原因外,还寄寓了他对自己家族衰落的忏悔之情,并以此希望自己从忏悔所带来的自责及生活困顿交织而成的巨大痛苦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谈谈《李寄斩蛇》结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李寄斩蛇》以李寄被聘为王后,一家皆有封赏为故事结尾,并不是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多余部分,而是与作品有内在关联的艺术处理。主人公的命运结局,也不应视为作者追求荣华富贵的思想局限,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敬慕,愿意偿还给她一个理想生活的善良愿望。  相似文献   

5.
好汉斩蛇     
在乌克兰有一个神话故事。故事说有一条非常厉害的大毒蛇,长着1000个脑袋,本领比传说中的“九头鸟”还强,它的头有着“再生”功能,被人家砍掉以后依旧可以再生出来,而且有时简直越砍越多。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之子海格里斯路过该地,打算为民除害,同大妖蛇进行了一场舍生忘死的恶斗。他的一把宝剑能一次斩去妖蛇的好多个头,但妖蛇又会立即长出或多或少、数量不一的蛇头,具体情况见下面的表格:  相似文献   

6.
刘邦斩蛇碑     
正刘邦斩蛇碑位于商丘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南麓的汉兴园内,是后人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始建于汉文帝时期,后多次重建,现存为复制明朝石碑。刘邦,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为秦朝基层社会官吏泗水亭长,主要职掌社会治安与邮传,也兼管服役刑徒的征调和押送。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以亭长身份往骊山送服役刑徒,但路上跑了很多。刘邦自度到达骊山会全部跑掉,当走到丰县西边芒砀山附近的山泽时,刘邦让大家停  相似文献   

7.
王婷婷 《英语广场》2020,(11):63-66
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英语学习,尤其是词汇学习。大量的单词学习智能软件应运而生,"百词斩"凭借其鲜明的图文记忆以及声音、文字、符号、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辅以复习与监督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了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本文分析了"百词斩"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设计者优化该软件,使其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直流斩波电源总体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了Buck型降压斩波直流斩波电源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对直流源,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完成了对整个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建立了Buck型降压斩波直流斩波电源电路的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Buck电路进行了较详细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仿真波形与设计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开关型器件实现电力电子变换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直流/直流斩波电源的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斩波电源,并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温酒斩华雄"一回为例论述小说,既写了战争,又突出了人物性格,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蛇的形象在云南少数民族的观念世界里频繁地出现,并且带着神秘的色彩。人们往往认为蛇与一切神秘的超自然的魔力、死亡、祸祟和凶恶等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蛇的信仰和禁忌习俗。另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坊间流传着的各种有关蛇的巫术,则更进一步地加剧了人们对蛇的禁忌和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2.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蛇的形象被作者一再强调,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出现,而且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哈利·波特》,可以发现蛇的形象的不断出现和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显现,其中的形象设置具有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习惯把福建的简称"闽"与中国古代的蛇崇拜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多种证据表明,"闽人崇蛇"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福建是因为崇蛇才简称为‘闽’"的提法,至少在事实上和逻辑上都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应予质疑。  相似文献   

17.
白蛇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代谷神子《博物志》中《李黄》《李琯》的影响。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基本梗概。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是它的定型之作。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和玉山主人《雷峰塔奇传》将其日臻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叙述白蛇故事的演进历程“淫欲——悲情——圆满”,来解释隐匿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蛇”作为一个语言符码很少出现在诗中,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五首诗与“蛇”有关,它们分别是冯至《蛇》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两首),穆旦《蛇的诱惑》,郑敏《寂寞》。这五首诗均提到蛇,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论文拟从“蛇”在神话中的意义出发,通过“蛇”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喻意味,挖掘其中的社会深意,并以此探究诗人在写诗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蛇郎故事作为中国流传广泛、数量丰富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式有蛇始祖型与蛇郎和两姐妹型两种。尽管这两种形式情节很不相同,却都是建立在尊崇蛇的文化心态之上,而这一心态源于古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历经千年未能磨灭。蛇郎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蛇郎故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的过程中渲染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另外,蛇郎和两姐妹故事同现实人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以运用过渡性仪式来进一步探讨该型故事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