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不断开发资源以及财富持续增长是现代化的发展观念所追求的目标,乡土文化是内卷文化,它的特点有精细化以及边际效益递减,正因如此,它被进化论当作是即将消亡文化。中国现代史证明,不断扩张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片面城市化会造成农村文化衰败,也会导致社会认同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此,就要树立内卷以及进化相统一的发展观,要意识到对于农村的文化复兴来说,传统的乡土文化十分重要。传统乡土文化中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重建,从而在当代文化的环境中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植根于广袤的乡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乡土文化价值的共识出现了弱化及偏差。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新征程上,“伦理本位”的乡土中国,能否抓住机遇,探索出一条传承乡土文化的路径,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乡土教材应定位于乡土认同的建构者和维系者,乡土文化的保存、传播与适应性转化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结者,以及国家教材的补充与衔接者。应完善乡土教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开发与审定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彰显乡土教材之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建设者与受益者,也是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目前,在城镇化的不断进程中,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乡土文化的退隐向势与乡村教育边缘化使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与稀释,农村中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日渐式微。重塑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优化乡土情怀培育环境,唤醒乡土教育功能,提高在外人员的返乡意识,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发挥本土化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乡村学校教育的变迁过程,意在揭示学校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完成对现代时空意识-"钟表时间意识"与"抽象化空间意识"的植入,从而排除了乡土时空意识-"生物时间意识"与"情境化空间意识"在现代乡村教育体系里存在的可能,并分析由此引发的乡村学生在时空意识层面潜在的冲突和紧张.以此反思乡村教育在自上而下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局限,指出乡土文化在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可能的价值和出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矛盾和冲突。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文化困惑和挑战,如何看待本土文化和全球化,如何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外语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外语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缺失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基于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应该在外语教育中强调本土文化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最终促进本民族丈化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强势文化的不断侵蚀,传统村落文化正在逐渐弱化,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边缘.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大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英语教育的环境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国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只着眼于英语文化,母语文化也应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学习和吸收外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为了传播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今天,信息、科技、金融、技术等等也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化,而且更是影响了古老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但是,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原文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统一,使多元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枬  古志华 《教育学报》2007,3(6):55-61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文化变迁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地考察发现,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变迁相互影响,文化变迁构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基础教育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忽视甚至消解。基础教育的任务应是协调民族文化多元传承和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服务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Chinese kindergartens’ over 110 years of adaptation of foreign models is a vivid example of how globalization comes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creates cultural hybridities. Learning Stories as a narrative assessment tool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from New Zealand, has swept China with the endorsement from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authorities, especially attracting many followers in Beijing. Based on a two-year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Beijing, the article examines Learning Stories as policy borrowing, redesigned as an innovative reflection tool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hich results from processes of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and context in conside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fluid’ and dynamic nature of ‘glocalization’ working towards integ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Furthermore, borrowing or learning foreign policies in preprimary education can be seen as one of governmental strategies to assimilate education more thoroughly than ever before into a network of disciplinary procedures and voluntary self-control.  相似文献   

18.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hange during periods of social transition, such as globalization. As globalists have argued, while globalization undermines the state, local institutions, values,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t also facilitates liberal democracy and a common consumer cultur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urged to respond to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both global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reality, virtually no nation state adopts merely global citizenship; rather, they adopt frameworks of multileveled/multidimensional citizenship.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this paper challenges globalists' views for over‐exaggerating the domination of global forces over domestic ones.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omplicated struggl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PRC's socialist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at have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social change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ole of the PRC's state in such reconfiguration and offers a new framework that regards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being based on different players' sociopolitical selections from a multileveled polity.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经济、生态及社会文化等的全球化,在知识社会的推动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并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质和世界主义特性相契合,高等教育全球化势成必然。从操作范式来考察,高等教育过去的“象牙塔”和“科学共和国”理念正在被“民主交往中心”和“知识生产网络节点”所取代;世界公民教育、各种全球化理论和众多的全球及区域性制度等构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话语空间;控制模式让位于治理模式,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样本、“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等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断言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已取代旧范式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并非前后不可通约,而是新旧并置,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是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带有帝国性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广泛传播已将世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英语地球村,英语使中国能够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因此,在意识到英语帝国性的同时分析英语对我国经济发展、语言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进一步得出如何解决英语帝国性和英语对我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