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杰博士所著的《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不但发现了语言接触的事实,而且阐释了语言融合的原因,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本书结构完整,考证翔实,理论精到,尤为难得的是它一反某些语言学著作晦涩呆板、不易读懂的常态,把深奥的理论与有趣的实践巧妙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阐述北京话的“轻音”和“儿化”现象的来源。全书通过对旗人特殊词汇和发音特征的分析,发现了“轻音”和“儿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构拟语言接触史方法的可能性。全…  相似文献   

2.
杨蓉 《大观周刊》2012,(40):76-77
儿化是保山隆阳区汉语方言中一种重要的语音形式。隆阳区汉语方言中儿化发音规律有自己的特点,儿化词汇组合形式多样,语法手段不同,表意作用不同。儿化在隆阳区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一般事物的名称到人名、地名都可以儿化,从老人到小孩都在使用儿化词汇。通过对保山隆阳区汉语方言儿化词汇发音规律、语义变化、语法变化、使用状况等几方面对儿化在隆阳区汉语方言中儿化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队伍是宣传思想战线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中缺失职业道德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很有必要用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来治理当前新闻职业道德中的“不以为耻”现象。  相似文献   

4.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考察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现状,仍存在大量的语用混乱、语用失范的现象:一、语用选择呈现低俗化趋势在一些地方台,有的节目主持人喜欢嗲声嗲气地用港台腔说话,一些主持人语调油滑,充斥低级趣味的调侃,抓住一个话题胡吹乱扯,随意发挥。虽然词汇的变化体现语言发展,但现在一些主持人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语汇不作分析,不作取舍,甚至热衷于用那些反映某些落后意识的词汇。当我们在节目中听到诸如“款爷”、“小蜜”、“富姐”、“老公”、“大腕”、“二把刀”、“土老冒”、“发了”、“酷毙了”等流行语汇时,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如此导向感到惊讶,对主持人语言的质量和节目品位  相似文献   

5.
肖雯 《大观周刊》2012,(39):281-281
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文中的道歉语和中文中道歉语的语用表达异同比较。就是研究比较中文“对不起”与日语“亨办圭世允”的语用异同,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出中日文化的文化差异,促使日语研究者在研究语言同时不忽视文化差异。同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还行”表应答,在报刊、网络中随处可见,使用频率很高。根据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解读,可以分为用于表肯定、表敷衍和表否定三类。三类用法实际上是“还行”基本功能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语用解读。其语用动因可以用礼貌原则和交互主观性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琢磨了很久。平时与一些通讯员交流读报体会、写作经验时,总发现些许不足,在基层通讯员中,不少人读报听新闻联播或看电视,对新闻很投入,从头条到本埠要闻、重要通讯听得、看得很认真。然而,对报刊言论却不太留意。诚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作为一个通讯员,这种读报学习中的“偏食”现象,会导致知识贫乏和眼光近视,等于少了一只发现新闻的“第三只眼”。时评、杂文、杂谈之类,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时代热评”、…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报纸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字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群众说”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事件发生后,将几个比较一致的“群众说”罗列于一新闻之中,就可以起到暗示“民心所向”的作用:或群众对此持赞成态度,或群众对此持反对态度,或群众对此持不褒不贬态度,等等。因此,一个忠于新闻事实的新闻工作者,在使用“群众说”的时候,应当是很谨慎的。也许正出于“群众说”在新闻报道中有如此之功用吧,笔者读罢今年四五月间有关北京学潮的报道不免产生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①模因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加以传播.何自然指出“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②本文基于模因论,从语义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逆袭”的来源、复制和传播过程,解释“逆袭”作为强势模因的语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最后的仁慈     
海春 《新闻三昧》2008,(5):16-16
高庆华在2008年第2期《传媒观察》发表“以开放心态对待报纸“双言现象”》,文章提出: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学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极常见的报道。在档案期刊中的“要闻”、“简讯”中占了很大的份量。从《北京档案》几年来接触的大量稿件中可以看出,“会议报道”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报道动员会、评比会、总结会的多,报道专业研究会的少;报道中焦点对准领导的多,对准所要反映问题的少;  相似文献   

13.
修辞是把话说得准确、流畅、有感染力的方法和技巧,是语用学的核心。谈话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归结到一点,是修辞。口语表达中存在大量的修辞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口语修辞”。例如,口语表达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12,(10):60-61
对语音开始有意识是在初中,而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美音"是在高中,当时学校来了一位实习老师,操着一口"很好听"的英语。我也分不出是什么口音,只是觉得"很好听",和平时我们英语老师说的很不一样,后来听说这叫"美音",于是开始对美音产生浓厚兴趣。到了大学后发现说美式英语的人就更多了,原因很简单,美国外教越来越多了,美国影视剧看得多了,美国留学生也来了,我们几乎被包裹在一片美音中,学美音说美音好像成了一种时尚。我也不能免俗,一度沉迷于美式发音。那时候刚好也在学北京的儿话音,听着感觉都差不多,也顾不上去区别到底北京的儿化音和美音有什么不同,反正听着都挺好听的。  相似文献   

15.
符号、语境、推理和意义等是语用逻辑的关键概念。节目主持是一种符号传播现象,也是一种语用行为。主持人话语特性、意义输出、析出的过程我们可作语用逻辑层面的思考。主持人话语是主持人在特定语境中传递讯息的活动,它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交互过程。(一)主持人话语的特性1.表谓性主持人话语是一移动符号系统,其中的语词、词  相似文献   

16.
“接受理论”是研究读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从“接受理论”角度看 ,读者是图书馆系统中不可分割的要素 ;读者对图书馆“系统质”特征有重要制约作用 ;读者在图书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接受、反馈、求新和开拓 ;读者的期待值应作为图书馆系统的重要调控依据。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17.
“何时一樽酒,相与细论文”。据说这是读书人间的一种雅兴。当然这种“雅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是以文好、耐读、解渴为机缘方能促成的。一口气读过《中国主权不容侵犯》,我倒觉得此文很值得与读者细细地“论”上一“论”。 应该说,这是一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的重要评论,它较好地配合了我国的外交斗争,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的原则立场和严肃态度。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评论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 评论发表的当天,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读者就纷纷往编辑部打电话、发信函,称赞这篇文章写得“痛快淋漓”,读了“很过瘾”,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8.
面子观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也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反映。它在中西方的文化渊源、社会属性、个人意愿方面有不同的体现。虽然面子在心理过程上的意义是类似的,但负载了更多社会学上的价值。本文从中西方文化、不同面子文化中的语用策略来讨论中西方看待面子的差异性,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心理感受、言语行为的差异,避免语用失误,从而进行成功交流。  相似文献   

19.
盛新华  田琳 《新闻界》2004,(6):89-90
一、引言。用疑问句来做标题的情况在报纸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其结构、语义、语用方面很有特色。为了下文叙述的方便,凡报纸标题用了疑问句的称“标题疑问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疑问句称“通常行文中的疑问句”。我们对2003年《人民日报》和2004年7月5日的几份报纸的部分标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标题疑问句的应用仅次于陈述句。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跟交际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行为.语用学是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学强调交互的环境和背景,即特有语境中的话语选择和理解,而文化因素则是构成语境的重要成分.播音采访需要具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笔者主要研究播音采访在不同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不同文化语境对播音采访的要求,希望倡导结合文化背景把握语用原则,培养文化语用能力,促进跨文化的播音采访更好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