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2.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相似文献   

3.
<正> 自古以来,侗族就是一个爱歌、善歌的民族,歌声伴随他们度过漫漫长夜,也带着他们迎接民族的新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侗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哪里有侗家,哪里就有侗歌。难怪人们常说侗乡是诗的故乡、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侗歌的起源及其形式类别 ,着重论述了侗歌中的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的主要特征、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为了解、研究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侗族擅长“干栏”建筑和能歌善唱,以鼓楼、大歌、廊桥为标志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侗歌艺术饮誉海内外。节日庆典演唱鼓楼大歌离不开鼓楼,大歌在鼓楼坪上礼赞女神、接待宾朋,大歌缘此叫鼓楼大歌;廊桥讲究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巴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在侗族看来侗乡境内鼓楼、大歌、廊桥三样文明遗存像生命整体一样不可分开,且认为不可分割的三样瑰宝像生命存在一样标举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尊崇“天地一人一神一居所”的对应关联与和谐共生。由此,侗寨居所建筑所拥有的“场所精神”与“建筑意”得到了张扬,人们从这可看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希望所在,以及坚定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上,内容表现上,风格上,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民间音乐,曲调丰富,种类繁多。如侗歌、芦笙、琵琶、侗戏等。其中侗歌又有许多歌腔类别。对通道部分传统流行侗歌的种类特点进行分析、对比、说明,力求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侗族民歌,为侗族民歌的发展与保护,普及与繁荣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到吸收融合的发展历程,许多作曲家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成功的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本文着重就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民族声乐是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章从声音、语言、歌曲的风格、画面感、民族音乐文化的积累几个方面入手,通俗地阐述了怎么样演唱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怎样唱好一首民族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5.
声乐演唱属于表现艺术范围,它主要由“声”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感,即常说的“声情并茂”.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正所谓“情不真而声不美”,“声不美而情不真”.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声与情有着以下关系:(1)情孕意发,化情为势;(2)声中藏情,情中孕声;(3)声美意深,变化无穷.声乐演唱中必须处理好“声”与“情”在歌唱中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相对于“一度创作”而言的,即表演者深刻体会作品的含义、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过程。进行“二度创作”必须注意熟悉作品、分析处理作品和纵情歌唱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一曲《铁路修到苗家寨》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唱到今,历经近半个世纪,至今仍在广为传唱。其欢快的节奏、浓郁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喜爱。《铁路修到苗家寨》真切地见证了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透过这首歌曲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可以窥探苗族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女性艺术家和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的表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回顾、搜寻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轨迹以及女性艺术家与影像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进程,试图通过对国内部分女性艺术家的影像创作分析,让读者看到她们如何在影像世界中展现自己对于当下人文生存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普朗克是20世纪音乐创作成果丰硕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其创作的艺术歌曲风格清新、明快、淳朴,充满了新古典主义的气息,是学习艺术歌曲乃至学习法语的较好的教学范例。本文结合自身演唱对其声乐套曲《平庸》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