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宗白华《流云小诗》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兴起的小诗代表,这些小诗诗句玲珑剔透,宁静独特,意趣深远,引人入胜,堪称诗中精品。诗作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体现出宗白华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的执着追求使宗白华《流云小诗》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诗歌叙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国内许多研究者、评论家处于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应该是长久浸染了中国传统的"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诗学观念,过分关注了诗歌的美学特征——抒情性,从而忽视了创作主体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叙述。其实,新世纪诗歌涉及叙述并未中断,而叙述与抒情并不对立,它们相融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两种在时间上紧密联系着的历史行为,诗界革命对于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主要是观念上的,具体表现于下述三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革命”意识上;()对于诗歌功12用的认识上;()关于变革传统诗歌的途径和手段的思考上。诗界革命事实上是五四新诗运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3本土经验资源。  相似文献   

7.
王独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又属于浪漫主义诗人群,王独清是一个贵族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追求纯诗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认为"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公式是:(情+力)+(音+色)=诗  相似文献   

8.
傅若金是元代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受传统的"性情说"影响而提出"诗本性情",注重诗歌的抒情特质;受当时诗坛复古风气的影响也提倡诗歌复古,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通达性;继承传统的诗教观,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带有儒家的功利色彩.此外,他还从地域的差异来认识诗歌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维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诗的特质上去进行审视,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并非“诗中有画”这一论断所能概括了的,它“诗中有画”而诗又胜于画,具有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考察整个唐代文化的美学特征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独步天下,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主张。夸张的文笔、浪漫的情怀、耐寻的韵味、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风骨兼备、结构圆融是本诗所展示的主要美学元素。在此基础上所构筑的这首诗歌,亦成为了千古不朽、万人仰止的杰出作品,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2.
甘肃作为诗歌大省,其“西部诗歌”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诗坛影响甚大,在“西部诗人”群中,何来先生以其独特的诗美追求,确立了自己的诗歌风貌。其初期诗作表现出对于大题材的敏感,较多激越充沛情感的抒发,诗歌体式也表现为长篇大章。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诗于抒情的底质上,更多显现出思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时期诗人海子诗歌的探讨和分析,发现了其诗的通灵性、及张扬其中的诗性精神,对新型人格的内涵作了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把主体的情兴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17.
<雨巷>诗中象征与传统、原型意象与隐喻及象征修辞策略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戴望舒在学习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时,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特质有所选择的特点,该诗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象征意蕴,实现了西方象征派表现手法与民族传统相融合,创作出了中国式的象征派诗歌.  相似文献   

18.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期刊是新时期文学秩序重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期间诸多先锋和探索性的"新启蒙"观念,都是由兼具编辑和文艺理论家身份的学者率先在期刊中提出,继而以出版传播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诗探索》作为权威性的当代诗歌理论研究刊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以刊物形式参与到了以艺术审美为标准的新体系建设之中,引导文学发展朝向更加开放...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仅参与作品的创作,而且是丈学作品的最终创造者.杜甫诗歌从唐到宋所经历的从狂歌到诗中六经的转变,是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读者不断创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