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6,(3)
如何才能使征文获奖文/赵铭在每年发表的几百篇稿子中,总有附十篇获奖.闲聊时,一些文友总问有什么“秘诀”。我说“秘诀”谈不上,心得倒有几点:其一,吃透征文启事。所谓征文,实际就是一次命题作文。其具体要求,一般在征文启事中,都讲得明明白白.因此,当你若想...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新闻写作已有10多年,发表新闻、文学作品700多篇。其中近年内有25篇作品分别获得全国或地方报刊、电台征文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在此,我谈三点不成熟的经验: 吃透“征文启事”。一要领会征文的题意和内容。有的征文题意出得简明扼要,有的则出得比较含蓄。我在“香料杯新闻大奖赛”参赛时,紧“咬”住“新闻”两字,将征文启事细嚼了老半天,撰稿时以“题材新、立意新、写法新”贯穿全文,写出了《请瞧咱厂的“合同工”》这篇征文。结果在6000多篇来稿中夺得一等奖,捧回了“香料杯”。二要看清征文的题裁。有的报刊征文题材只限于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有  相似文献   

3.
5月22日,备受全国高校师生热切关注的《人民日报》’96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终于评选揭晓,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问队学员彭光明采写的《举村同贺“夕阳婚”》名列榜首,荣获一等奖。他是如何采写的,有没有什么“秘诀”?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彭光明,挖掘他采写这篇征文的幕后新闻。“首先,我认为最量要的一点就是审题,”彭光明开门见山,言语中透射出新闻专业学员的敏捷思维,“放寒假前队领导专门传达征文启事时,我就特别注意到征文的要求是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发生的重大变化,真实…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我在某报上看到“首届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征文启事后,就寄去了一篇征文,在我的劝说下,几个战友也参加了这一大赛。去年4月份,我收到组委会寄来的“喜报”,声称我的征文经过初评进入400名获奖前列。信中可兑:获奖作品将辑成一书,但为了保证该书的首次出版印数,请汇该书的成本费及邮费150元、对此我产生了疑问:如果我们提的建议对我国的改革大业有参考价值的话;应当给予鼓励,为什么还要交150元钱。我带着这些疑问向《解放军报》写了一封信,没出几天,就刊出了,并且刊出了记者采访出版社的报道,进一步证实了这的确…  相似文献   

5.
《我(们)与中广学刊》征文启事在本刊第五期刊登以来,编辑部陆续接到一些朋友的电话,询问文章怎么写才符合要求?其实,这次征文,我们对稿件的内容、体裁没有硬性规定,想给作者朋友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是与《学刊》有关系的、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想法、意见、建议都可以写,文体不限;只要有感而发、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就符合要求。本期刊发的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许能给想参与征文活动的朋友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6.
军报用稿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名军校学员,虽然我很早就对军报情有独钟,但始终不敢贸然下笔给她投稿。去年《解放军生活》、《西北军事文学》等几家报刊联合举办了“绿的奉献”征文一我反复阅读征文启事,毅然提笔要为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的母亲写些什么。我慎之又慎,反复推敲,先后把改得一塌糊涂的文稿抄了四遍,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上不轻易放过。总算定稿了,可我迟迟不敢投寄。时间稍纵即逝、党错过了征文日期。我只好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把它投向军报。稿虽发出去了,但我的心总在翻腾。半个月过去厂,没见到…  相似文献   

7.
最近收到刘崇善先生寄来他主编的“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丛书,四大本:(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秘诀》、《100名作家童年怎样写作文》、《100名作家为范文点评》、《100名作家教你这样写作文》。粗粗一翻,我便为其精美的装帧、活泼的版式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细细品读,我更为其新颖的设计和十分帖近作文教学实际的内容而叹服。青年评论家谭旭东博士认为这套书是2005年少儿读物出版的九大亮点之一.我深以为然.我还要说,这是一套令我感动的书。  相似文献   

8.
1993年5月,你从某部通信连调到151医院政治处任干事,萌发了“爬格于”的念头,于是你开始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和许多初学报道的同志一样,你写了许多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你不灰心,凭着一股犟劲反复地练,反复地写,终于有一篇跃上《安阳日报》头版。你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高兴之余,你认真总结经验,认为秘诀就是“勤学、勤问、勤写”.你把这6个手写下来当作座右铭。不久,《河南日报》、《前卫报》也有了你的稿件,可你并不满足这些,又把目标指向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介。你认为,中央级大报稿件之所以难上…  相似文献   

9.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10.
我写作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从1983年中学时代开始至今,18年的写作历程被获奖这条金线串起,迄今大大小小的奖励已超过50次,其中一等奖占一半还强,被同仁们称为“获奖专业户”。我参加征文的体会是:新。就是人之未闻,就是独特,就是自出机杼。新是对一切征文的要求。凡是认真研究征文启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征文都把“新颖”、“新意”、“新人新事”等有关新的字眼放在征文的要求中,因为新的的东西人爱看、爱传、受人青睐,也容易使人记住,同样更会受到编辑和评委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  相似文献   

12.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3.
稚云同志: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很感动。首先你对我在《新闻与写作》所发表的那篇不成样子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文章(指本刊1985年第4期《略谈想象力》一文——编者),说了那么多的好话,实在使我惶恐。当然你所谈及的对《新闻与写作》的看法我有同感。你是一个山村的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苦苦地眷恋着文学的心情十分令我动情。你在信中“恳求”我告诉你“成功”(其实我并没取得什么象样的成绩)的“秘诀”,这使我觉得很难,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每个人的生活之路是那么的不同,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路,不一定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以“笔耕”为生;因而这种所谓“秘诀”  相似文献   

14.
记得初学写新闻稿时,只知把所获得的素材都写进稿子里,总想着有编辑把关,编辑修改,会从稿中提炼思想和主题的。结果,稿子没少写,大半年时间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铅字见于报端。我曾气馁、仿惶,觉得不是块搞新闻的料。正当我准备搁笔时,军报一位记者住进了我们连采写新闻。我鼓足勇气去求教,记者给我讲得十分耐心,十分透彻:你要把上面精神吃透,把下面情况摸清。摸到“活鱼”后,要把鱼腮。内脏去掉,鱼翅。鱼尾不要,最好还能把鱼头、鱼刺剔除,让读者“吃”起来省事,一下子“吃”到鲜美肥嫩的“鱼肉”。他给我讲了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16.
有些文友问我,你在那么偏僻的工厂里生活,为什么一年能写那么多稿子 ?每当此时,我总是对他们说,多学几手,熟悉新闻各类体裁,啥稿子都能写、出稿率自然也就高了。   我们工厂,位于西安市东部灞桥区与临潼区接壤的洪庆镇、离市内 50多华里,地域偏僻,非常闭塞,加之工厂长期没有效益,目前已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仅限于写新闻稿,恐怕一年也上不了几篇稿子。于是我将写稿定位在多学几手,遇到什么稿子都能写的“一专多能”基础上,就犹如乡村卫生院里的医生虽技艺不高,但无论是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的病人,都能加以应付…  相似文献   

17.
日前,收到人民日报社文学研究会办公室的一则征文启事,对其中一规定特别推崇。这条规定是“中小学生谢绝参与征文,以免影响学习。”其实,参与征文并不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只要写一句人生格言。且无须交参赛费。尽管如此,主办单位还是特别说明,谢绝中小学生参加,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这是多么难得的“谢绝”啊!时下,社会上一些人以为学生的主意最好打,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20.
我曾收到人民日报社文学研究会办公室的一则征文启事,对它的第六条规定特别推崇。这条规定是“中小学生谢绝参与征文,以免影响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