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把"悲"字  相似文献   

2.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坐落在屺山之麓、蠡水之滨。徐悲鸿大师故乡特有的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构建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教育特色。学校从徐悲鸿卓越的艺术生涯和不朽的人格境界中发掘深刻的文化内涵,提炼恒久的精神元素,构建起完整的"悲鸿精神"图腾体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与师生人格建构的根本诉求,用以引领学校发展,激励师生成长。从悲鸿精神到学校文化,悲鸿小学将目光聚焦于"精神",将行动着力于"文化",在以培育精神文化为主旨和主线的文化建设实践上,走过了追寻、熏陶、体验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笔下的代表作品《雪国》,对于研究川端康成美学中的"悲美"风格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将从《雪国》着手,从"悲美"风格体现和"悲美"风格的缘由两方面展开对川端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悲喜     
<正>你的喜就是卸下了面具的悲。涌出你笑声的井,也常常充溢着你的泪。还能怎么样呢?悲的伤痕越深,你才能容纳更多的喜。你用来斟酒的杯子,不正是在陶工窑中烧就?那抚慰你心灵的笛子,不正是用刀刃镂空的木头?喜时扪心自问,你会发现那给你喜的,正是那曾使你悲的。悲时再细察内心,你会明白你为之哭泣的,其实正是你过去的喜悦。你们有人说:"喜高于悲。"也有人说:"不,悲  相似文献   

7.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  相似文献   

8.
茫茫水面上,清风明月夜,客人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箫声在诉说着什么呢?客人说,他为"固一世之雄"的曹操及其伟业"而今安在哉"而悲慨,为"吾生之须臾"而哀伤,为"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黯神。客人之悲,悲的是人生乃至宇宙的终极问  相似文献   

9.
<正>1GU DU DE QIU每每品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会有一种参透不尽的感觉:爱,为什么悲;悲,为什么去爱,而且刻骨铭心?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达夫为什么悲?而我为什么强作悲伤去领略郁达夫的"悲凉"却又读不到"悲凉"的感伤?  相似文献   

10.
<正>一、缘起笔者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一文时,涉及到《悲士不遇赋》的练习题。有学生问《悲士不遇赋》的"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一句中的"惟"字作何解释?想到"惟"字常用的几个意思,如"只、思考、想",用在此句中都不太能说得通。《优化方案教师用书》将整句话译为"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可是对应"惟"的释义,作"当作"释欠说服力,学生也表示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英国古代民谣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涵盖民间传说、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迷信,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根据主题分析,英国古代民谣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情怀,具体可以分为"爱情之悲""战争之悲""时政之悲"和"英雄之悲"四大类。由分析可见,这种主题的突显特征与英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的一种文化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2.
<正>宇宙的存在足以以亿万年计,与之相比,区区人生则不足以一瞬。从人生的角度看,悲耶?幸耶?我想,悲与幸,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从上古至今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文,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些慨叹,为从古到今的"感时文学"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春去秋来甚至夕阳西下都可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感伤。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去看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  相似文献   

13.
李莎 《现代语文》2008,(5):41-43
<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本文先对文本中所体现的"悲"与"美"进行探究,分别从"人与自然之纯美"、"女性之悲美"、"死亡之凄美"这三方面着手.然后,再透过"悲美"思索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分别从"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的终极指归"来说明生命美学观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宇宙的存在足以以亿万年计,与之相比,区区人生则不足一瞬。从人生的角度看,悲耶?幸耶?我想,悲与幸,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从上古至今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文,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春去秋来、夕阳西下都可能带给古人无限的感伤。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去看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15.
1.关于李白《将进酒》的两个"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李白诗歌名篇《将进酒》开篇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苏轼《赤壁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其情感是"悲—乐(强为乐)—悲"。  相似文献   

17.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18.
高适、岑参是盛唐同时而齐名的诗人.杜甫即曾将二人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有"高常侍体"和"岑嘉州体",后人将其合称为"高岑体"."高岑体"以边塞诗为主要载体,其共同风格是"悲壮",其中高适诗悲中有壮,以悲为主;岑参诗壮中有悲,以壮为主.他们的诗,代表着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细品其味,全部诗篇都透着一股或淡或浓的悲伤,既有思人思乡之悲凄又有建功立业之悲慨,既有早衰速老之悲怆又有人情世态之悲凉。更为特别的是,它将"悲"与"美"高度和谐地统一,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审美"激动",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悲为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的节日刚到以色列不久,就赶上了哈努卡节。哈努卡节又叫光明节,传说马卡比士兵收复第二圣殿后,打算点燃圣殿中的烛台,但是只找到了一小罐灯油。犹太律法规定用于圣殿的灯油必须从橄榄中提炼,并由掌管圣殿的大祭司经过一番洁净礼仪后才能使用。无论是制作还是去外地取来这种灯油,都需要8天。然而,奇迹发生了,这一小罐原本只能燃烧1天的灯油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