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求、去动手实践、去总结规律,对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放教学目标   每学习一个新内容,教师可巧设导入,进行思维启迪,让学生自己说出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课题时,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整理成学习目标展现在…  相似文献   

2.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手拿两本年历画,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年、月、日,并板书年、月、日。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给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月又有多少天,还有的说,我想学到季度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小木船》时,我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了板书。一、明确梗概的提问。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提问:“本文是不是介绍小木船的?”学生回答“不是。”我又问:“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我”和陈明的友谊)“小木船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边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5.
一、开放课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有文眼,立题有题眼,教学也是如此,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再生点、立足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圆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有的说,在生活实际中,为什么有的东西要制成圆形的?教师  相似文献   

6.
一、激趣导入1.先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问 :你摆的是什么角 ?什么叫做锐角 ?什么叫做直角 ?钝角呢 ?(电脑出示 :)2.请同学们再用三根小棒随意摆一摆 ,看看能摆出哪些图形 ?同学们真聪明 ,摆出这么多种图形 !其中有一种是我们已认识的图形———三角形。 (板书 :三角形 )3.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板书重点问题 ,然后小结。)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和分类。[组织学生两次“摆小棒” ,不仅达到“温故引新”的目的 ,同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自主提…  相似文献   

7.
开放数学课堂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一、以教材为依据,让课眼开放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8.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解释课题也是如此,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一、《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册) 1.引人入胜,唤起兴趣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顺手板书“岛”字。接着问:“你们知道什么叫岛屿?”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概括:“就是海洋里四面被水  相似文献   

9.
一、看图引文,悟出中心。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猴子爬竿”图,激疑:这只猴子在干什么?你看过哪些动物的表演?人们把动物表演的节目叫做什么?(板书“马戏”)表演马戏的动物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所以表演得非常精彩(板书“精彩的”)。课文写了哪些动物精彩的表演?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和事件)课文开头紧扣课题“精彩”二字,“精彩”是课文的中心,这样利用图片,引出课题,再围绕课  相似文献   

10.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两大课题。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教读《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她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你们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12.
一、课堂教学“要”在启发,“活”在讨论。   启发式、讨论式课型是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求异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板书课题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具体问题 ?”学生略加…  相似文献   

13.
标点符号能辅助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教师如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于无字处见深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然后指导朗读,问道:“大家看看,‘烟’和‘雾’字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学生齐答:“逗号。”“能不能把逗号换成顿号?为什么?”这一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能换,  相似文献   

14.
1 .变“满堂问”型为“自问自悟”型“满堂问” ,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了老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 ,大部分学生在旁观、旁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其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 ,完全有悖于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我摈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方法 ,设计了“自问———自学———自悟———自得”的教学方式。即学生由课题质疑 ,再带疑入读 ,自学课文 ,然后小组讨论 ,最后全班交流 ,各谈所得。如教学《爬山虎的脚》 ,我先让学生读题质疑 :“爬山虎是什么 ?”“它的脚是什么样的 ?”“它怎样爬 ?”“为什么叫它爬山虎 ?”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  相似文献   

15.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新课的引进是重要的一环。它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新知识的坡度,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引进新课几法。 1.实践法。有些数学概念的引进,可以先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算操作,然后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这样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性质时,先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三个比例,然后要求学生把写出的比例中的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相乘。学生演算后,教师问:你们在计算中发现什么?有何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因势利导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的性质,从而板书课题,引进新课。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法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以最佳的心态进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将圆柱体逐步转化为圆锥体,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课题时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要知道一些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圆锥?(2)圆锥有什么特征?(3)什么是圆…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问什么,怎样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出精心安排,做到胸有成竹。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主要写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可贵精神呢?初读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课文讲谁要争气?争什么气?怎样争的?结果如何?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可以先问: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按照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给阅读方法 ,使学生既爱读书又会读书。   1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课 ,我先板书“狼” ,问学生狼是什么动物 ;再板书“小羊” ,中间板书“和” ,并设疑说 :“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 ?结果怎样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了课文 ,大家都会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