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的《桥》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颗不落的星辰,第一它有感人的力量,营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融合中诗意、理想化的"人生远象";第二它有鼓荡的感情,不仅跳动着儿童的天真之美,更闪耀着成年人情感世界的美丽空灵;第三它有活泼的想象,用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渲染意境,用白描手法烘托意境,用"意念想象化"创造意境;第四它有美丽的形式,用成功的文字绽放了一个美丽的梦,创造了充满审美精神的梦一般的别致世界。  相似文献   

2.
刘曼丽 《文教资料》2012,(26):84-85
《唐人万首绝句》是清代王士祯晚年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的基础上删定而成的一个唐人绝句选本。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神韵"说也在其各个诗选本中得以彰显,单从《唐人万首绝句》的选本文本角度考虑,绝句这一文体本身"无言之言,若尽不尽"的特点就与"神韵"说相互映衬,互为彰显。  相似文献   

3.
绝句是唐诗中最短小的体裁。它与民歌关系密切,从民歌中吸取养料,使它富有勃勃生机。诗人大都能从生活本身出发,从真实感情出发去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唐人绝句“必语短意长,离首即尾,离尾即首”。但这小小的天地并没有束缚住诗人们的才华,他们对诗歌语言的千锤百炼,对艺术表现途径的大胆开辟,对技巧与意境的苦心营造,使绝句完善精美,成为整个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唐代绝句的鉴赏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在内容方面应着重以下三点:一、诗的背景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优秀的诗篇总是能够真切地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天净沙》是音乐调子的名称,这首小令真正的题目叫《秋思》,是一首短短的抒情小诗。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的地方。近人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话》里曾经评价这首小令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所谓"唐人绝句妙境",就是  相似文献   

5.
废名受中国诗词的影响,以唐人写绝句的方式来创造意境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本文探讨了废名小说中的意境创造.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首中国人熟知的唐人绝句,如果说要选十首大家最喜欢的唐人绝句,我想这首《静夜思》一定在其中。其一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李白,李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二因为情境易懂,没有什么高深或崇高的思想,无非是说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睡不着,想家了。其三因为韵律好听,这是一首声音最美的“唐诗”。  相似文献   

8.
张春 《考试周刊》2014,(17):31-31
绝句属近体诗,贵在"言微旨远,语浅情深"。赏读研究唐人绝句,在领略其无尽的艺术魅力之余,还可以在艺术方面得到诸多启示,唐人绝句简约含蓄美的奥秘所在:一是以小见大,情节典型。二是以虚藏神,虚实相济;三是以景衬情,以景结句;四是比兴象征,托物寄意;五是前后对比,相互映衬;六是引用典故。理解了唐人绝句的奥秘,赏析唐人绝句时,学生便可对手法的赏析有更全面的理解,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唐人绝句的深邃情感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10.
杜牧《江南春绝句》历来都被推崇,但人们对它的内容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分歧。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此诗乃杜牧游江南时,感于景物之繁丽,追想南朝盛日,遂有此作。”(重点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这就是说,后两句非写实景,而是“追想”的艺术形象,是赞美南朝梵宇神殿之美,沈祖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处处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而在郭边村上临风招展的,则是店家用来招徕顾客的酒旗。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壮丽宏伟的佛寺。”这就是说,杜牧写的佛寺  相似文献   

11.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文苑英华》连录唐代文学作品的文献价值大于选本批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具有保存唐代文学作品、保存唐代文学批评史料的文献价值,具有进行唐代文学作品辑佚、唐代文学作品校勘、唐人别集版本考证、唐代诗人考定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16.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这首小令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有着奇特的“并列式意象组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堪称元人散曲的绝唱.周德清《中原音韵》誉其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赞其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又在《人间词话》中称“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及此也”.周、王二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绝句的体裁来源于汉魏乐府民歌。明胡应麟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句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陔下,梁陈以降,作者坌然。”(《诗薮》卷六)。 关于五言绝句的起源,胡氏的说法不为无据。但是,七言绝句的起源,则众说纷纭。胡氏谓七绝起源于《陔下》,但《陔下歌》每句都有一个助词“兮”字,实际上是一首六言诗,而非七言短歌。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七言绝句自歌行来”,刘永济先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在《人间词话》里赞之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此也。”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是一首隽永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出色的写意画,笔墨最洗炼,形象极生动。小令寥寥二十八个字,既无藻饰,又无典故,但字字有讲究,字字有韵味,它无比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开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句,句式全同,各由三组表示景物的名词构成,可谓全是写景,但景中寓情,看似描写自然景物,其实是“赋而比也”。说它是“赋”,因为这确是实写,这些景物是这个旅客所亲眼目睹的;但这里赋中有比,“枯藤老树”,正是黄昏的乌鸦栖息之所。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分析:《峨眉山月歌》是诗人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所表现出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自由驰骋的境地。全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秋高气爽,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相似文献   

20.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历来以诗风雄健清丽为人称道。一曲“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二首》)更被评家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倾倒无数后来者。王昌龄的七绝,按题材主要可分三类:边塞诗、宫词与闺怨诗以及送别诗。其中前两类,自古倍受推崇,评价很高。而约占七绝总数三分之一的送别诗,除《芙蓉楼送辛渐之一》等极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