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像崇拜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现象,学界主要以批判的视角展开分析,认为偶像崇拜在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然而,偶像崇拜的背后映射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诉求,偶像崇拜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要厘清偶像崇拜从赋魅到祛魅、从感性到理性、从摒弃到扬弃、从制约到规约的辩证认识过程,全面认识偶像崇拜的辩证本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拒绝“躺平”、拒斥“佛系”,充分发挥偶像崇拜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偶像崇拜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心理现象。如何看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这是人们尤其是教育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对象、偶像形成的原因及功能来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选择和人生理想。梳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变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特征,并从个体、社会和高校等层面来解析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归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理性思维,以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从研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出发,通过广泛发放调查问卷,研究了偶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和观点,然后,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的几点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偶像崇拜的内涵着手,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形成过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从加强价值观教育、注重偶像移情教育及通过各种活动消除偶像崇拜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时序演变特征,剖析大学生偶像崇拜与基本价值观的耦合轨迹,总结调研结果:随着个体心智的成熟,偶像崇拜逐步演进为实质性的榜样激励,有助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确立实用化价值观念;情感依附崇拜转变为特质认同崇拜,不断注入的道德观念判断有助于个体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多元崇拜与理性脱偶分化并存,但传统价值观依然占据主流。针对这一系列结果,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媒体、革新思政课堂教学等政策建议,正确引导大学生多元偶像崇拜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许烽 《高教论坛》2022,(1):66-70
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对榜样认同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大学生偶像崇拜中榜样认同疏离主要表现为:偶像崇拜的泛偶像化导致的榜样权威偏离,偶像崇拜的符号异化导致的榜样精神偏离,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导致的榜样价值偏离.破解榜样认同的弱化与偏离,需要从榜样重塑、榜样教育和榜样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在偶像崇拜无序发展与合理选树榜样典型之间找到一定的融汇空间,并进行合理转化与正向耦合,为大学生认识榜样、重塑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提供更多可能和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爱的人物的社会认同及情感依赖,对高校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人格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偶像崇拜心理的产生、社会分类与依恋的两种类型比较、偶像崇拜心理的正负向效应以及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理性崇拜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9.
沈玲 《文教资料》2010,(34):215-216
本文诠释了英雄、偶像的定义和二者的关系.通过回顾英雄、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重点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偶像崇拜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英雄偶像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是青少年时期的过度性要求.本文立足心理学的角度,从风摩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来透视偶像--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予以正确回馈,以期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为了全面了解当今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1年5月在全国开展了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情况调查。《人民日报》2012年3月2日消息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指导纲领。简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三观”现状,并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三观”现状,提出了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聂黎萍 《江苏教育》2023,(12):48-50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偶像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泛偶像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常常会陷入偶像崇拜的误区。班主任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突出教育引导和榜样优化。班主任应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两大焦点,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民工潮”到“民工荒”这一市场经济现象会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很多借鉴,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一切,都给各级政府、高校、考生和家长、民工以及用人单位带来不同且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超女”为什么这样“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女声”火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娱乐节目的成功,周密的策划、组织与宣传必不可少,但能否抓住观众的心理尤为重要“,超级女声”的亮点就在于此。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要参赛群体的娱乐节目,它所触及的教育问题也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从超女热”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喜爱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弗洛依德说“: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伴,也需要指向偶像这类与之关系较远的人。”与内心偶像的交流使得青少年缓解了内心的人际焦虑,从而得到情感的极大满足。偶像崇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  相似文献   

16.
“育人为本”和“知行统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分别论述了“育人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哲学意蕴,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两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基础地位,这就要求“两课”教学重新审视自己,哪些方面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学改革中采取哪些措施,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更好地实现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话题链接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业绩档案部推出了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职前诚信报告”。据称,这份由高科技防伪技术制成的“诚信报告”,将有助于将诚信机制引入大学校园,以此改善目前人才市场充斥着假文凭、假学历、假信息的现象。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上海大学今秋起设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所有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受到了质疑!我们不禁要问,本该作为诚信表率的大学生,这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9.
朱大锋 《天中学刊》2007,22(3):28-30
作为寻求解决国际人权分歧的一种尝试,日本学者大沼保昭提出,要想化解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就应该放弃对“自由权人权偶像崇拜”的态度,破除人权崇拜,倡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构建文明相容的国际人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传播科技文化的桥梁,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能帮助大学生认识成长的正确道路,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农情和民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形势下要努力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