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2.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马莉 《视听纵横》2010,(2):99-100
打开电视,为什么看到某个主持人就想多停留会看一看节目,有的看到就立马调台?为什么会因一个主持人而追看某个节目,而又因为换了主持人就再也不想看那个节目了?为什么有些主持人说的东西挺有道理却让人不待见?为什么有的主持人很养眼,却很难留住大家的心?  相似文献   

4.
美国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不快乐的人要比快乐的人更喜欢看电视。 为了研究情绪与看电视之间的关系,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科研人员在1975年至2006年间,对近3万名美国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感到快乐的人每周看电视时间平均为19小时,而感到不快乐的人每周看电视时间平均为25小时。这项研究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被研究者看电视的因素,如受教育程度、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与不快乐的人相比,快乐的人更热衷参加社会活动,也更喜欢看报。  相似文献   

5.
李华 《视听纵横》2010,(5):40-41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没有接触媒体,有的甚至一天没有读到当天的报纸或看到当天的电视,就会感到若有所失,  相似文献   

6.
侯莹 《新闻天地》2006,(7):13-14
“1982年世界杯,听说巴西队输了球,有个巴西球迷竟然把电视砸了,根本就不信啊。你说巴西球迷怎么那么富呢?那时候我们家连电视还没有呢。”35岁的北京球迷林明没有夸张。直到1985年,林明家才买了一台电视。一年后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看马拉多纳天才加魔鬼的表演了。正是那时日日在荧屏前的守候,让中国诞生了庞大的世界杯球迷阵营,包括白岩松。其实早在1978年,长发飘飘的阿根廷球星肯佩斯通过在中国有限的一些电视屏幕闯入中国人的视野,让无数心灵为之疯狂。那一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看世界杯,电视让中国第一批世界杯球迷被打上了“1978”的标签。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把关是编辑的一项主要职责。所谓把关,就是一手掌绿灯,为好的稿件放行,让它们在版面的适当位置上同广大读者见面;一手掌红灯,拦住形形色色的差错,不许它们钻到版面上去捣乱。报纸上有无差错,差错多少,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有的重大政治性差错见了报,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消灭差错对各家报纸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曾刊登读者成彬的文章《电视新闻给我们看什么》,对电视会议新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不久,《中国电视报》转载了这篇文章。笔者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颇有一番感想。现在,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字,这就是衣、食、住、行、看。看,主要指的是看电视,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对电视工作者的鼓励,同时也是电视工作者的重任:要让观众看后感到满意。新闻是电视的主体,新闻节目办得好坏,决定着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兴衰。电视既然是党、政府的喉舌,会议新闻总是要有的,并…  相似文献   

9.
电视界爱说这样的话: 屏幕指导知路数。那么,在电视上看现场短新闻,究竟看的是什么? 看现场的魅力也许谁都承认,没有什么比出现在屏幕上的真实现场更令人激奋、震惊、感动或发人深思的了。不知怎么回事,那亲身经历过的场面,当屏幕将其再现出来时,让人感到仿佛比现实更鲜明、更深刻、更精细、更集中……  相似文献   

10.
新闻魅力是指新闻本身所生发的吸引力、凝聚力。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有魅力呢?不是的。有的新闻让人看了感到平淡乏味,有的感到好像在接受训教,还有的让人感到像听“王婆卖瓜”。类似这样一些新闻作品,就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对新闻魅力作一研究,对指导新闻实践,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事实的魅力是第一位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在前,报道在后,这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倒退二十年,中国还是一个媒介稀缺、信息稀缺的社会。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台电视机,都会让左邻右舍羡慕得不行。可是到了今天,电视机已经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常用品,有的家庭甚至有两台、三台电视机,而且可能是液晶的。更让二十年前的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年一票难求的电视机如今是随处可见——从车载电视到楼宇电视,从地铁电视到机载电视,从广场电视到电梯电视,甚至躲都躲不掉,想不看都不行。这种从渴望看电视到被“强制”看电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人们看电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观众形象地讲“已习惯像牛一样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牵着鼻子走”,有的说“一天少吃一餐饭,似乎还感到无所谓,但一天不看电视,似乎就觉得更饥饿”。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化正潜移默化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电视化的发展与繁荣,电视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那么究竟电视化在哪些领域改变和影响百姓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3.
打开电视,不难看到这儿那儿出现的语言文字差错。观众对此啧有烦言,有的观众干脆不客气地直斥电视台“缺少文化”、“误人子弟”。也许正是注意到了我国荧屏存在的这一严重情况,国家厂电总局领导在回顾1999年宣传工作日寸,将“语言差错太多”列为厂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宣传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郑重其事地提了出来。然而,电视界对此似乎没有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新世纪的临近,如何使自已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取胜且不断发展壮大,是武汉晚报人面临的崭新课题.一、竞争与挑战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报业竞争的酷烈和挑战的严峻.从新闻媒体的大范围看,报纸面临着广播和电视的冲击.每逢大事,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广播的时效性让我们望尘莫及;电视的快捷与直观,也非报纸所能比.  相似文献   

15.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读报纸看电视,相信大家对奇闻逸事都有兴趣,因此媒体少不了这方面的报道。有的奇闻逸事确实能使人开眼界,但有的奇闻逸事却只能令人感到迷茫,甚至好笑,比如,一些关于图谶的报道就是如此。真不知道看过多少这样的报道了:某家母鸡下了一只蛋,或某人在河里拾到一颗鹅卵石,或某山上  相似文献   

17.
仇玉平 《今传媒》2007,(7):37-37
一眨眼,我从省委宣传部退休已经六七年了.退休后,虽然没有了工作压力,清闲多了,但整天看电视、逛商场、带孙子,也不免感到有些生活乏味、精神空虚.  相似文献   

18.
现在谁还看报纸? 读者到底愿看什么样的报纸? 报业市场应该向何处去? 伴随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不少报人经常如此自问.在生活中观察,身边关注、阅读报纸的人确实在减少,尤其是80、90后年轻人,大多是手机控、电脑控、电视控.我们费尽心智策划的不少报道、活动,自己尚感自得,却发现所接触的不少人知之甚少,让人备感失落.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真的减弱了吗?办报还有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19.
时下的图书质量差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图书的编校质量则首当其冲;翻开书刊,差错随处可见。作为图书质量的重要方面,编校质量缘何如此让人失望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编校质量有关的基本管理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而其中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