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考察这个问题? 屈原这位伟大的放逐者,究竟为什么要以自沉汨罗的激烈举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这个问题,明代以前的治骚者从未发生过怀疑.他们都知道,屈原之所以沉江,从根本上说,是楚王朝壅君谗臣排击、摧残、迫害的结果.屈原痛君不明,不忍见到楚国的前途败送在“倒上以为下”、“变白以为黑”的旧贵族党人手中;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一线希望.为了保持清白峻洁的操守,捍卫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3.
性格之于命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让境遇相似的两人走向完全不同的终点,恰如《史记》中同传的屈原与贾谊。屈原的一生,也曾走过“王甚任之”,不幸“谗谄蔽明”而遭疏远放逐,但他“存君兴国”,然“终无可奈何”,当再次被放逐就是“怀石汨罗”,时六十三岁。  相似文献   

4.
潘啸龙教授新著《屈原与楚辞研究》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1991年出版的《屈原与楚文化》之后,近十年来在楚辞学这块沃土上潜心研探、辛勤耕耘的硕果.全书28万字,分四编.第一编“屈原生平研究”7篇论文,以丰富的史料、缜密的考辩、合理的推论,对屈原之生年、两次放逐的原因及地域、沉江的真相等作了细致的考论.  相似文献   

5.
应该利用楚简、秦简、汉简、帛书帛画、青铜器及铭文等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与《楚辞》。楚辞学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 ,往往是零碎的、局部的、辅助性的 ,大部分局限于字词训诂层面 ,少数涉及到作品层面 ,作家层面尚未涉及。而通过考古研究 ,可以追溯屈氏家族与楚王族的关系 ,探索屈原家族传统与思想渊源 ;可以论定屈原生平三大环节———从政、放逐、沉江的真实性 ;通过屈原与《楚辞》的参与和“援助” ,推进“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讲的是要成大器,必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纵观古今成大器者,无一不是吃过不少苦的。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  相似文献   

7.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8.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9.
《橘颂》是《九章》中的一篇,是诗人屈原“托物以言志”的瑰丽诗篇。全诗表面上是歌颂和赞美橘树,实际是歌颂和赞美诗人自身的理想人格,即“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的高尚情操和坚贞精神.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自汉以来,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是顷襄之世,屈原遭谗见斥,放逐江南之时所为。王逸《离骚序》云:“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其家乡即今湖北秭归(古夔国)县。屈原生于公元前339年1月14日,卒于公元前285年5月5日(据聂石樵《屈原论稿》),终年54岁。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年代。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乃至自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凤凰山吊古     
凤凰山坐落在湖南省桃江县城的东北角。传说,在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这座山头上栖息过一只凤凰。而今,这个有着吉祥名字的山,已成为桃江的一处名胜。山下,有柔情万种的资水为之增色;山上,更有多处古人遗址为之添辉。天问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有湘阴,则《天问》作于此,不为无据。”)古有天问阁,今仅存一石碑,镌有“古天问阁遗址”六字,虽年代已久,字迹仍清晰可辨。想屈原当年就是在此地,心怀千古忧愁,该是怎样的心情?天问阁下的江水边,…  相似文献   

13.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组学习,借助多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分组查寻资料写成小论文。3.集体讨论,明确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各国国君不分国籍,广纳贤才,像屈原这样“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家、外交家,只要走出楚国,即可投一个明…  相似文献   

14.
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古代的典籍,熟悉民间的传说,以生华之笔,发为诗歌,为我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天问》是屈原作的重要诗篇之一。它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参拜楚先王庙中壁画有感而作的一篇咏怀诗、问史诗。在《天问》中,诗人一连串地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天地开辟,问人类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但丁与中国的屈原是两位历世不朽的诗人。他们都曾官到高位,又都在与”党人“的斗争中失官都,遭到放逐。大半生流于边地,却又都忧心国事,更令人视为奇迹的是,《神曲》和《离骚》都成就于放逐。相比之下,屈原在理想的追求全部破灭后,作出了以身殉道的最后选择,以自杀完成了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章》中的《惜往日》是一首兼有叙事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叙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从事变法,以及后来遭谗放逐直至沉江自尽的过程,“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还有等于深入,且不说它的作者问题,曾国藩、许学夷、吴汝纶等主张非屈原之作,至今意见不一,未有定论,即使对于它的结构和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亦可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后面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作文怎样让人怦然心动,耳目一新呢?优秀作文获得成功的奥妙何在?这就涉及到创新问题,而个性又是写作创新的基石,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的创新。古往今来,大凡文学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闪耀着个性化的生命光彩。读浪漫主义杰作《离骚》,我们会感受到遭放逐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相似文献   

20.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