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权力书写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研究,认为这一研究视角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新视域,研究的意义重大。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多,作品丰富,内涵深广,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独立品格。从市镇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展示中国现代小说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忽视或遮蔽的文学价值,从新的叙事视角发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揭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所特有的审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叙述视角"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结构与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运用叙事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叙述视角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意义内涵;不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内容的呈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对叙事视角的探索与运用,呈现了文本形式和故事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敏感。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07-113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对死亡的叙写。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叙事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6.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注于小说叙事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结构精巧,叙述视角灵活,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充实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权力”主题是毕飞宇小说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主题。从演绎历史到目光转向现实,毕飞宇执着地书写权力在中国社会持续地存在。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权力叙事中,对权力的批判或许可以界定为对权力失控和权力无能的批判,并非对权力本身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诗性精神的现代熔铸是朱玛拜对当代中国哈萨克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贡献.他既立足本土、植根民族,又通过对现实人生的叙写和极富象征意味的动物叙事,表达了对普遍人性与人生意义的沉思和追问.另外,在长篇小说《寡妇》中,他还通过历史追溯和现实描绘,书写了哈萨克民族最为深刻的文化灵魂,表达了对其现状及未来命运的深切忧思.因此,不仅在当代中国哈萨克族作家中具有标杆意义,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来说,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家族小说因为纳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折射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道德等的变迁而深受作家青睐。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作家的家族书写,一方面延续着现代文学“叛逆式”的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当代文化变革中作家们的文化关怀。作家们对“家族”文化母题,既有着新的起源解释,同时又有当代性的精神铭记。  相似文献   

12.
京派女作家是学界长期疏略的女性书写群体.她们以叙事性为本体,将小说的叙事艺术与中国抒情写意的文艺传统相结合,不仅“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而且融和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的审美基因与表现技法,推呈出一批与京派男作家同中有异的抒情写意小说①.它们在意象、象征与意境的营造方面崭露出新颖的审美特征,堪称现代诗化小说的另一范式.女作家其他体式的优秀小说也常蕴含着抒情写意的诗化成分.  相似文献   

13.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15.
曾传芳 《涪陵师专学报》2013,(5):107-112,140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言说历史、书写成长和评论创作三种文本于一体,多重叙事共同彰显小说的多重主题,表现了作家叙述纳粹大屠杀事件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中原民间文化对当代河南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河南地域文学中,作家写作背后积淀的是几千年的中原民间文化,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现代精神的激烈碰撞使河南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将对土地的依恋与挚爱、浓厚封建积淀的乡土政治权力、家族观念作为小说创作的基本书写内容,是当代河南作家受中原民间文化浸染的最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家族叙事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又因其独特历史内涵与文学表征而存在.在女性作家所构建的家族叙事作品里,女性、历史、书写、个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它们是宏大历史的缝隙处作家主体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20.
<黄墙纸>是女性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与传统女性哥特小说中不管清醒与否都以叙事者口中他者身份出现的女性人物不同,吉尔曼塑造了一个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这样一种极具哥特特征的形象,并以这个疯癫叙事者的口吻.通过独特的叙事话语表达了作者反抗父权压迫的内心世界.小说还一反传统的书写形式上,有意地运用了日记体.所有这些都是在以独特的隐蔽性表达了女性反抗父权压迫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