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具有的灵气与情感在文学体裁中是最丰富的.诗歌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情感、情境、意象、语言艺术等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每个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编入了现代诗作品,目的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鉴赏和体会现代诗的艺术之美,从而给学生的生活中增添一份诗的惬意,给语文教学带来异彩纷呈的感受.开展现代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突破,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且可以熏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现代诗的特点是:语言上通俗易懂、形式上质朴规范.因此,理解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是,目前现代诗的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是人类艺苑中最先萌发的种子 ,诗为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 ,诗为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不读诗 ,何以言” ,在所有的语言中 ,没有诗的濡染浸淫 ,何以感受语言之美 ,生活之美 ?没有诗作传媒 ,何以体会人间情感之浓烈 ?因而燃烧生命的激情 ,塑造健康的人格 ,不可无诗。好 !让我们在诗歌的园地里 ,赏爱一朵惹人喜爱的奇花———耐人寻味的喻体诗吧 !所谓喻体诗 ,总要将正意藏起来 ,去咏别的事物 ,而不露一些马脚。假若你我愿意游弋在诗歌海洋的话 ,那么 ,你准能上溯它的源头。早在《诗经》里就开起了以彼物比此物 ,惯…  相似文献   

3.
儿童诗主要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适合儿童阅读、吟诵,可以分为古代诗和现代诗,这些诗歌应该符合儿童的审美特征和心理特点。运用儿童诗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提升儿童的道德品格和思想内涵,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小学生的年龄跨度在6-13岁之间,这个阶段正适合儿童诗教学。本文从独钟于"情"的方面进行儿童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歌情感,通过创设诗歌情景获得情感体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美,进而探究儿童诗教学,从而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学写诗歌     
<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同学们学习了不少现代诗,又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合编小诗集、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心中早已诗潮涌动,想要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了吧。那么,你找到创作诗歌的秘诀了吗?  相似文献   

5.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6.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7.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诗歌中的真     
诗歌被视作"真善美"的化身,然而诗歌之真,对于一些习作者而言,在今天还是说不明白的问题,或许还认为诗与真没有什么关系,诗不就是想象力,不就是内心的表达吗?然而,今天诗坛许多让人们诟病之处,恰恰与诗歌的"失真"有关系。诗歌不是记实性的文学,就事与情"而言,诗重情;就"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教"沿袭千年。在诗歌传承中,朗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指导朗读技巧,引导朗读情感,创新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最终将诗歌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正>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  相似文献   

11.
诗是言志的。志就是情义。情义萌动于心未发为志,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诗。因此,许多人都喜欢写诗,都喜欢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骆宾王七岁能咏鹅,李贺童年能诗章,这一直是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而难以实现的理想。然而,现在的许多人写的往往是古风、现代诗,或是撇开格律的"新古诗",而对格律诗退避三舍。他们认为格律诗形式拘谨,格律深奥难懂,好读难写。其实,格律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讲究音韵和谐,声调起伏,节奏波澜,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透过对战后台湾诗坛之语境的概述,并选取以抒情风格著称的两位诗人郑愁予和叶珊的诗歌《错误》和《屏风》进行文本细读,来阐释台湾现代诗中抒情性和现代性的相互表述。在现代主义启发下发展出来的现代诗强调情感微妙的象征。间接的暗示,它反对抒情主义——即贸贸然的满纸热情,但并非反抒情。现代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传统的养分,却是绝对的现代。  相似文献   

13.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同时诗歌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既有现代诗新颖奇妙的意象美,又有古典诗歌传统的意境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文质兼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要围绕"三美"展开,即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要更好地呈现小学诗歌教学课堂,首先就必须了解诗歌这一体裁的特点。关于诗歌,它不仅是情感思想的承载体,还是美的独立体,所以我们在描绘一件美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诗化的语言。那么诗是怎样展现自身美的呢?诗就像是一张用语言编成的华美席子,语言所能体现的美都在诗歌中集聚,如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美丽辞藻富有的色彩,诗行整体外形的均齐。可以将其概括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是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小学教材涉及的诗歌均是以这"三美"作为基础的。所以,  相似文献   

16.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诗歌教材计有古诗、现代诗和儿歌共五十多篇,而古诗占了大部分。依据古诗文体的特点,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而丰富的艺术形象,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必须解决的议题。一、启迪寓意,诱发情感性情感性是诗歌突出的特点,“以情感人”是它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意象美,让生活的情绪与诗歌产  相似文献   

18.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一、渲染气氛,体验情感美1.初次接触诗词,多媒体朗诵在先高一新生语文素养很薄弱,高中课程又有让学生应接不暇之感,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语文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科目呢?新课改课程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为语文教师搭建了平台。2.再次鉴赏诗词,多媒体朗诵在后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需要带有情感的朗读,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便需要借助多媒体。艺术化的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