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2.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集体化。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提  相似文献   

3.
"多元解读"这个概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明白,"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审美追求,因此,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候甚至会超越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也近于一次再创造,由于再创造的过程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感受,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立体的、多元的。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文章进行解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解读的高明与否,还要看读者自身的经历、能力和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4.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发扬教学民主,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5.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的读者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独特的方式解释相同的文本,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阅读效果。多元解读是一个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创造性阅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尤其是在阅读现代散文的时候,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避免一元化阅读、功利化阅读,进而指导学生展开多元化解读,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  相似文献   

6.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过程是一个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结果。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  相似文献   

8.
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就如语言能力一样是文学解读中的一种"语法规则",它形成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类似的反应,读者通过对文学阅读程式的理解和把握而形成"文学能力",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解读各种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多元解读之界——文本维度"文本是一种全息性的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言语存在。通过主体的言语创作,文本已寄寓了至少包含主体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经验)、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所有信息。"1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看出,一个文本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内涵。不能保证,所有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感受和理解都在同一层次上,读者往往会选择与自己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是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也不至于把她读成薛宝钗。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而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无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直接途径。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又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文本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而每个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认知习惯和人生阅历,而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必然会带上这样的烙印,也就自然会形成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这种阅读的不同层面,在以前都被老师忽视了,被老师的"一言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是阅读主体以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阅读、体验和再创造的活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往往注重对文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作者的解读,往往重视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角色体验。真正意义的文本解读,应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教材文本解读遭遇到了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即文本解读中"复原说"与"意义创生说"之间张力的矛盾.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教材文本的解读应以教材文本为中心,是多元主体视域融合、多元主体对话、多元主体生命意义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6.
师生对话策略中教学机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多重对话,尤其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从而让学生亲近文本,真正地解读教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认识辨析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教学机智在师生对话的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一、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对文本意义的再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对文本产生个性理解。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接近文本所呈现给读者的基…  相似文献   

17.
张梅 《考试周刊》2014,(80):47-48
<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中的这句话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阅读在发展学生认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阅读这些功能的实现并非是自动的,而要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构建,且呈现出不同层次。当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阅读、先于读者理解而自在的某种东西。"文本只是以其自身的多义性、模糊性"召唤"着读者,而读者只有以其独有的解读经验"演奏"文本,才能获得心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堂阅读课的成败.文本解读内涵丰富,方法多样,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解读,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阅读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阅读教学中的"儿童味"的问题.而如何解读文本来体现"儿童味",又是一个大的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即"选择性解读"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美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指文本经过阅读过程,由读者进入和进行主观干预,并结合以往经验和即时情绪作出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所产生出的阅读产物。就此而言,任何文本上升为作品的过程都伴随着一种阅读主体的参与过程。主体因为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是对以往阅读方法的规训与扶正。文本的特点以及读者在阅读动机、阅读方法、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多元解读的确立。多元解读也是学生非线性思维的必然表现。多元解读应是多元有界,其作为一种理念开始确立的时候,另一种极端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信马由缰的乱读。面对这一现象,从语言、语境、情感、想象四个方面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探索,以期达到多元解读的澄清与去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