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是对传统书法创作理论的一次革命。本文在概括传统书法创作模式基础上对学院派创作理论的特殊性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书法的西向传播经历了以蒋彝为代表的“自说白话”、以熊秉明为代表的“引西润中”和以学院派为主的“中西互渗”三大阶段。当前,中国现当代书法西向传播的最新基础为中国专业书法教育体系,但是依然无法真正克服书法西向传播中汉字文化传递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虞世南作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圆润秀美的书法而流芳后世,在书法理论上也成就斐然,其理论代表作《笔髓论》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本文从《笔髓论》着手,分四个方面论述虞世南的书法创作观:心与手的关系,心与意的关系,各体书的创作特质,关于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书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选择以及新的艺术道路的拓展,书法将以更为纯粹的艺术形象凝聚着书法家的对生命、生存、生活、生态的全部探求,其书法样相总的将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异与更新,纯古典传统派、新古派与“现代派”书法及“学院派”等组成了当代书坛丰富而多彩的格局,新时期20年以来,形成的“多元并峙”、“百花齐放”的书坛局面已成时代风貌。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书法创作走向了纯艺术化,走向展览示人,使书法更具强烈的现代意识—一大众性、社会性、竞争性和功利性;走向抒情性和闲情通志。因此,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感觉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中国书法艺术之“气”的理论本源与概念,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的特征、地位及其书法审美要求与品格。  相似文献   

8.
南齐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作为书法关学范畴体系而确立。文章论述当代书法关学范畴神采与形质研究成果,分析了当代书法美学研究从个别范畴的微观研究走向宏观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在“神采与形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当代书法的审美评价体系,使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折射出当代社会多元的文化气息,给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古代书法理论与当代书法实践相脱节,促进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书法创作中既要注意发扬“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从而使书法创作中“传统”与“创新”二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书法之意象     
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意”与“象”,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根本问题。本文就清代文艺家刘熙载提出的“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同时还提出了它在书法创作、欣赏中一连串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都有一些勇于探索者,在“创新”与“狂怪”圈中进行艰辛的演变和追求。从历代书法创作主体、客体以及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分析书家创作观念和性情、书法创作环境及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狂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书法创作的心理要求以“目空一切”为前提,通过“得意”构思,再而“忘形”挥写,完成创作。  相似文献   

13.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6.
我与书法     
本文是作者对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八十余年的总结,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了书法本体、书法哲学、书法与社会、书法与治学、继承与创新、作字与作人等一系列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吴昌硕是我国书画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上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以天为徒”、“以古为徒”是他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20.
书法创作以书法抒情为始终,因此说书法创作的过程乃是书法抒情的过程,而书法抒情离不开想象、意象、文字。本文意从想象、意象、文字出发,探讨书法抒情的有关问题,可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始终离不开“形式”、“象”,但这“形式”或“象”又不是无序的堆砌,而是有序的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