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民战争史历来是我国史学界所注重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课题之一.孟祥才同志研究农战史的专著《中国农民战争史》(一)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已经一年了,我们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对史学界以往农战史研究的成果既有科学的继承与批判,同时也不乏作者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理论和观点,是正确研究中国古代农战史的指南,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他的这方面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解说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等问题的关键。一、关于研究阐述农民问题、农战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列斯关于农民问题、农民战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民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村社会市场需求办学,立足农民,强化农业培训,注意农民的求知积极性,是福斯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福斯特农村职教的思想对农职教立足"三农",促进自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基于法经济学视角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研究,以农民权益保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构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制度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农村政策的出发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核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本文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常熟市实施的一系列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性措施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此,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市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坚持以科技,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农民技术文化素质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农、科、教及其他部门的优势,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新路子。经过几年实践,农科教统筹结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应以农村、农业、农民及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归宿点,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予以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农村职业学校、农民个体作为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三个层面,应该提供和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启莲 《成人教育》2008,(12):77-78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大胆对农村教育进行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突破,彻底改变农村“离农教育”现状,为培育新型农民搭建好平台,从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因自身表达能力的缺乏,长期以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直出于被代表的地位,也因此丧失了主体性身份。历史上农民主体性身份的取得通常以“否”的,即农民自身身份放弃的方式取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政策对于重新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谐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是在中共“二大”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的。该运动不仅贯彻和执行中共“二大”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共“二大”关于农民教育、农民运动骨干、统一战线、历史发展演变方式和农民运动斗争目标等方面的思想,为中共领导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现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土地为主要关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描写、反映农民命运,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学现象和化观象。而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则是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三位作家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近百年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14.
小农生产方式在我国现今农村普遍存在,这种生产方式及其意识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当今现代化建设有着严重的桎梏.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联系我国历史上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剖析小农生产方式及其特点,对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摸索出的一种培训革命急需人才的有效形式。它在办学宗旨、入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实质上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是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摇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短短几年培养了近千名农民运动骨干,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陆陆续续地产生了一些"新论"。面对这些"新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农民起义"的发生是否具有必然性的问题,起义者首领的身份、性格及"借用"问题,关于农民起义是否推动历史前进与发展的问题,农民战争与国之内外矛盾的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辨正",旨在揭示我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必须拥有客观和公正。  相似文献   

17.
富裕中农是属于中农而与富农密切相关的一个阶层,富裕中农的理论是对农村各阶级更细致、更深入的划分和研究的成果。对富裕中农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可以发现富裕中农的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速度。2008年底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说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传统农业以外的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不是户籍制度而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否健全。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应该是秉持一个健全的社保体系的价值取向,立足现实,逐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为最终统一的社保体系的推行营造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困扰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造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关,从城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认为城镇化可以拓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空间,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具有发动的困难性、被动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特点。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不能建立持久巩固的农民政权,不能解决政权的封建化问题,更不能正确地总结、吸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解决内外矛盾,因此,最终归于失败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