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偶遇三个“打的”的小女孩,她们的行为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一天上午,我到黄龙洞游玩。12时左右下山,在28路公共汽车站候车回家。过了10多分钟,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我焦急地朝后望,迎面走来三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看上去十一二岁,背着书包,站在我身边,叽叽喳喳谈论着郊游的趣事。五分钟又过去了,仍没有公共汽车的踪影。剪短发的小女孩走到马路中央眺望,对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是徐州人民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文学艺术大师,诗、词、散文创作和书法、绘画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宋神宗实行变法的期间,他由于同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了朝廷,历任地方官。熙宁十年(公元1077)四月,由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知州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做了将近两年的地方官,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三月又由徐州调往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他在徐州任职的时间尽  相似文献   

3.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但每天差不多同一时候都会下山到同一条小溪中去挑水,久之,成为好友。不觉已是多年,一天,右山和尚下山挑水没碰到左山和尚。心想:他大概病了,没有理会。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故。过了好几天,右山和尚再也受不了了,不知朋友发生了什么事,决定上左山看个究竟。上得山来,左山和尚正在庙里扫地劳作,安然无事。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因此,他也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  相似文献   

5.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奉调任徐州知州。任职期间,勤政爱民,亲率军民抗洪抢险、抗旱兴农,构筑黄楼,发现煤炭,深得徐州父老的崇敬与爱戴。值其知徐九百一十周年之际,赋七律一首,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1077——1079),苏轼先后被差任徐州和湖州的知州。在此期间,其讥讽新法的诗文视杭、密时期已大为减少。即使表达对新法及其推行者的不满,批评锋芒已大为收敛,时常流露出无力逆挽的莫可如何之心情;而其合理建议不被重视的牢骚,对二十年仕途经历  相似文献   

7.
正南山和尚有两个弟子,一天,大弟子下山化缘得到一筐桃子,在归途中内急就将桃子放在树下,结果被村民偷吃了。大弟子说村民太坏,偷吃别人的东西。又一天,二弟子下山化缘摔伤了腿,被村民抬去医治。二弟子将被救经历告诉了大弟子。南山和尚笑着说:"村民只是普通人,你给他们一个善的契机,他们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们一个恶的契机,他们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筐桃子放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吃吗?"  相似文献   

8.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作《浣溪沙》农村组词五首,以妙笔巧言描绘了乡村农家生趣盎然的生活百态。这组农村词以乡村生活入词,在词作中具有开拓意义,丰富了词的创作题材,增添了诗词作品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词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徐州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人情,带有鲜明的徐州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因此也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  相似文献   

11.
徐州云龙山庙会,又称"大士岩观音会",兴起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的徐州知州姜焯重修放鹤亭僧舍,在挖土基时发现一块巨石,便授意石匠依山凿为大士(观音菩萨)像,建起观音庙.  相似文献   

12.
“捋青捣(麦少)软饥肠”是苏轼于徐州任上所写的《浣溪沙》词中的句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这样注:“捣(麦少)(cho 炒):把摘取的新麦炒干,捣碎成粉。(麦少)是用麦子炒成的干粮。软饥肠:指充饥”。(见《唐宋词选》134页)此注不妥,是由于没有细审词意,不了解当地风俗所致。《浣溪沙》原词如下:“麻叶层层茼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是时为徐州知州。春三月,徐州地方发生严重的旱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徐州的表、奏、书、启等应用性文章,较少引起研究者关注,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在徐州知州任内微妙、复杂的处境,艰难的选择及其政治作为。苏轼不以个人政治进退介怀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气度、民生情怀、人道关怀,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景仰。  相似文献   

14.
“熏锅屋”     
徐州有句俗话,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徐州人管厨房叫“锅屋”。意为新盖的锅屋的墙壁再洁白,日久天长,也会被油烟熏黑。这句话借用在教学上也适用。 一天,我教《马背上的小红军》。我问:这位小红军是个怎样  相似文献   

15.
苏轼  陈琛 《中文自修》2007,(5):46-47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元丰元年十一月,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系作者任徐州太守时为隐士张天骥(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而作。文章记叙了放鹤亭的建造过程和命名采由,借此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叹羡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的自我解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元丰元年任徐州知州时,天值大旱,作为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雨后则要谢雨。在往徐州城外石潭谢雨途中,苏轼写下了五首《浣溪沙》,课文选录的即是其中一首。词的上片三句三景,全是行人一路见闻。第一句,写枣花,点出了季节,句法结构亦颇有特色。以“簌簌”二字状落花,神态毕现;方闻“簌簌”之声,衣巾上就蒙花一层,抬头一望,原是枣花散落。作者用特殊的词序安排写出了自己微妙的心理过程。第二句仍写所闻。枣花之落在旧历五月,此时也正是江淮一带缫丝的季节,辘辘缫丝声响遍了村南村北,第三句是夏日午时习见之景:村头柳  相似文献   

17.
兰赠连 《辽宁教育》2010,(11):43-44
一、缘起“8〉1”和“1〉8” 一天,笔者与朋友及她的儿子结伴上山。我们爬完了第一座山,来到山背的人工湖边。这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绕湖的水泥路,平整而且距离下山的路口近;一条是绕四周的山顶修筑的石砌路,崎岖且路途遥远。朋友和我都还想绕山顶路走一圈,  相似文献   

18.
[题目]一辆汽车上山时每小时行驶4千米,沿原路下山时每小时行驶5千米。求这辆汽车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一 小试牛刀 军训第二天的晚上,我正专心致志地整理洗漱用品,准备一会儿爬上架子床睡觉。忽然,一声凄厉的尖叫从程叶那儿传来,只见她一脸惊慌,从上铺直直地跳下,边叫边用手指着自己的被子:“壁虎!有一只壁虎在我被子上!”此时,宿舍里只有我们三人。  相似文献   

20.
两个小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熟了。不知不觉中,时间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山上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谁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见他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左边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