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典籍作为记录农业生产的经典书籍,对世界农业经济、农耕文化及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卓越的历史贡献。但其所承载的信息及文化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广泛的传播。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农业典籍的翻译现状,研究了农业典籍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希冀能够在文化典籍的翻译及对外传播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形合和意合是任何语言所共有的两方面的特征;但在各种语言中表现趋势上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则重意合,这种区别体现在词组、句子及言语层次上,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质的差异.本文拟就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及其与翻译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翻译症"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梳理,从内部与外部两大角度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尤其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症"进行了探讨。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英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笔者在翻译《兰亭集序》中运用的译法及其原因。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而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在对汉语四字格的翻译中很难用英语来表达出相似的节奏性。从英汉语言的句法特点来看,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形合法,通过对原文中的排比、对偶、对照句式的处理,在汉译英中添加介词,以及使用英语中其他常用的连接手段,做到语言转换的顺利衔接。  相似文献   

6.
刘重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为把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爱玛》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根据前人理论原则提出的"信""达""切"翻译原则,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重德认为"信"和"达"仍可以沿用,而"雅"可以改用为"切"字,即,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的表达和风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文学翻译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本文主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刘重德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随处可见的“翻译腔”,往往是由不了解译入语的特点造成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呈链接式,英语呈散射式;汉语主题句多,英语主谓句多;汉语有语气助词系统,英语没有;英语常用无生命词施动,汉语则少用等等。只有对译入语的特点有理性的认识,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体现这些特点,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8.
英语文体学与翻译密切相关,文体是翻译时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体学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英汉翻译的适应性: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体裁的风格方面必须保持一致,应用文、广告、新闻、科技、文学五大门类的文体有其各自的语言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其翻译本质、原理与哲学阐释学中的游戏概念极为相似.从游戏的角度对<道德经>第七十一章首句的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游戏的"他者"即源文本上下文对解释和翻译的制约性,指出要尊重游戏中"他者"的存在,最终实现译者和源文本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多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翻译起着连接理解不同文化的关键使命,并且不同语言的互译从起初的"信"正在向"雅"的标准靠拢。语言来源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达到"雅"的标准,就必须对语言的背景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本文将对比中英文化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如何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来促进中英互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翻译其实是译者进行选择与适应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译文语言要简洁达意,能够体现译者进行三维选择与转换的能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认为误差是语言学习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英汉翻译中,视觉误差可以引发"拟抑制"。本文拟探讨"拟抑制"产生的根源,并从词类转换的角度,探寻摆脱"拟抑制",实现等值翻译的良策。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所以应该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现象.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翻译策略,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英、汉语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务电传语言表达方式独特、商务专业词汇多,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强。国际商务电传翻译是复合知识型的翻译,译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翻译知识、商务专业知识和其他百科知识及实际翻译操作技能。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从"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国际化"四方面着手,走"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培养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播的基础,翻译人才的本土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从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百色学院壮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三个民族典籍翻译中心的现状出发,探讨壮族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的重要性,为广西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会符号学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即交流文化,并且提出了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译本中选取例子,分析和展示了原文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各自的语言功能如何在其译本中得到再现。结果显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可以作为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综合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宪益和戴乃迭堪称翻译界琴瑟和弦的典范,然而二者在合译和独译活动中却体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色。通过考察杨宪益夫妇合译和戴乃迭独译的译作,发掘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存在的“和而不同”之处:从两位翻译家的文化身份、话语权和翻译思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和”中存“异”现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