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文祯 《山东教育》2005,(10):24-25
《飞夺泸定桥》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生能正确理解“飞”“夺”二字的含义,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是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读议结合,层层突破。  相似文献   

2.
《飞夺泸定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课文。该文精彩地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过程。最近,某权威报刊独家披露: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在此之前,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3.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是其中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是其中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一些数值说得太绝对了,虽然看起来比较真实准确,但却不合情理。例如:“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在这里,“120公里”“55公里”无疑是非常精确的数值。对于军队行军作战,数字的绝对准确无疑是非常重要,但是结合红军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太可能有这…  相似文献   

5.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按一定顺序讲述了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勇夺泸定桥的事情。全文语言简练,文字铿锵,气势磅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学生极爱学习的一篇优秀课文。一、理解教材高屋建瓴课文首先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取泸定桥,泸定桥山势险峻,地势险要,桥下水流湍急,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固守,给夺桥增大了难度。接着紧扣“飞赶”,讲红四团接到夺桥的紧急命令后,在时间只有二十多个钟头,而我军距桥还有120公里的情况下,冒着瓢…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日。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实行了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孜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红军战士在长征中遇到了千难万险,其中最艰难的要算翻越大雪山了。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来到了海拨四千多米的大雪山  相似文献   

7.
关于强渡大渡河的红军是“十七勇士”,或“十八勇士”,一直有争议。1982年4月17日杨得志同志给《历史研究》编辑部的信中指出:“当时我们从敌人手里先搜缴到一条船(有的文章说两条船,此情不确实)。因大渡河水深流急漩涡多,没有八、九个船工撑这条船是不敢过河的,加之船身又小,除船工外,每次只能乘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9.
大渡河穿行在横断山脉中,落差极大,流速极快,最快的时候达到每秒7米,据说鹅毛飘下去,都会沉底。从泸定到汉源县的葫芦源,140公里的河道上只有安顺场一个渡口,70年前,红军就是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我们在渡口边见到两只木船一“红军船”,1935年5月,红军17个勇士就是靠这样的船成功强渡大渡河。河边有一幢3层楼的雕楼,当年刘伯承等就是在这里指挥渡河,河对岸是敌人的工事。清朝未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曾被困安顺场,蒋介石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红军17个勇士强渡大渡河,率先夺下桥头堡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渡河,从而打破了蒋介石的妄…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而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它是第2单元“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一训练重点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作者按照“夺桥原因→→抢时间(飞)→攻天险(夺)→渡河成功”的思路,有条有理地记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文章的重点是“抢时间”和“攻天岭”两个部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时候,还应注意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因此,它又是对第九册第5单元“详写和略写”这一训练项目的复习巩固。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抓住课题,训练听说能力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课题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的凝缩。教学伊始,在介绍历史的背景后,教师针对课题提出以下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红军夺取泸定桥为何称“飞夺”?“飞夺”的“飞”体现在哪里?红军又是如何“夺”的?③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一、抓住文题,探明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我们根据不同型的课文,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反讨论,探视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让学预习通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课里“飞夺”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里的飞”既表明大渡河天险难渡,又说明了务的艰巨性。指的是红四团跟敌人抢时间,飞速前进。“夺”字在这里既说出攻打泸定桥的艰难,又表明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拼搏精神。指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强攻猛打。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飞夺”这条主线,教师加以引导,课题为什么用“飞夺”?各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反复…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题入门就是抓住课文的题目,从中演绎与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其主要内容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红四团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课题直接点明了这个内容。分析段意时,可从课题中“飞夺”二字入手。提问:“飞”指什么?课文哪些内容写红四团“飞”?哪些内容写“夺”,“夺”指什么?原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分析课题,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段,再找出其余的次要段,很快可以概括出:1.红四团向大渡河挺进要夺取泸定桥;2.红四团飞速前进,抢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3.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二、从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入门有的课文,脉络清晰,有一个中心句,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综合概括,就可以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导读》2024,(3):8-9
<正>四川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历经时间最久、走过路程最长、所涉地域最广、经历战斗战役最多。数十万四川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至今,四川人民勇于奉献,积极改革,实现了一个个建设成就和乡村脱贫传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四川,红军战士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场场耳熟能详的革命战斗,为长征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4.红军的涯 解·是如何绕过榔 锡脸滩的? 名勇士,冒誉对岸敌守军 不畏大渡河激流骇浪 7.沪定桥已被敌军拆除木板,只剩下根铁势 渡河上。红军名勇士冒着敌守军密集火力, 索,攻占了对岸。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 区的企图彻底破灭。69 攀踏着铁 地闪我们也"走"长征路 强渡大渡河@张帆 @奕琦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研究课中,一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别开生面地把板书的词语与示意图巧妙地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设计巧就巧在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抢时间,攻天险,是全文的重点,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为什么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示意图化难为易,把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以及泸定桥为什么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道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10册)一文中写道: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而最后一段又写道:“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教学时,有学生举手问道:“王老师,抗日战争不是1937年7月7日才开始吗?那红军怎么会提前抗日呢?他们去哪里抗日呢?”一时语塞。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决定先查找资料,再做解释。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整体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教授新课时先交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居高临下地分清课文的结构段落,编写好段意,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理解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一些问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作者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的事。”教师:“红军当时为什么要夺桥,原因是什么?”学生:“红军北上抗日必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课文背景知识“泸定桥”是怎么架设起来的?《飞夺泸定桥》(义教九年小语第十册第15课)一文中写到“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 ,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向桥下一看 ,真叫人心惊胆寒……‘看你们飞过来吧’”。可是在这地势自古称为“天险”的大渡河上 ,架设重量以万斤计的铁链 ,古人是如何完成这一项宏伟工程的呢?据相关史料记载 ,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年 ,桥上的13根铁链 ,每根重达30000斤。桥东是高达3000多米的二郎山 ,桥西是笔直的海子山 ,两山之间相隔100多米 ,中间是湍急的大渡河水。在如此险峻的地形 ,怎样才能使这些铁疙瘩“横空飞渡…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06,(10)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七十多年前,有一群革命战士为了理想和信念踏上了艰险征程。1934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的云石山,从这里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两年里,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地,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