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次,接到一位通讯员的电话发稿。作者报的标题是《×××主动退错款风格高尚》。其主要内容如下:XX村妇女XXx因为不识字,到收购站去出售13.5斤籽棉,收购站多付给她60.68元钱。  相似文献   

2.
夏虹 《新闻界》2004,(1):26-26
2004年1月初的一天,天气出奇的冷。编辑部将本刊《事件·背景》版块中“记者行动”这一栏目的选题定了下来:采访2003年11·3大火中因采访受重伤的衡阳日报摄影记者杨帅,其目的在于捕捉这一事件中闪光的瞬间及事件后面鲜为人知的背景……当天,我作为该栏目的编辑,用一种惯常的约稿方式拨通了衡阳日报社总编室的电话。总编室的同志热情地将熟悉杨帅情况的一位记者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于是,我获得了杨帅的手机号码。“喂,你是杨帅吗?”“对,我是,请问你是哪一位?”手机很快拨通,电话那边传来杨帅微弱的声音。我告诉了他我的身份和意图:请他为…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4.
组织稿件的几字诀要把副刊装点成花团锦簇的园地,需要编辑人的巧心安排;但是,光有巧心还不够,还需要稿件。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稿件的编辑,本事再高明,也编不出一期像样的副刊。所以,组织稿件,在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地位。这工作乍看起来不算复杂,好像只要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就行,再不就多跑跑腿,登门拜访,不管效果如何,冲上门去再说。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这里面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你打个电话给一位作者: “××同志,您最近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吗? ”这个电话对他是意外的“袭击”,他也许正在考虑一个新问题,也许正在同别人商量一件什么事,也许正在开一个什么会,也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本新书,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关于写稿子的思想准备。然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7.
一桩不可忽略的小事张赫玲我们的报刊在稿件安排停当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让他在看到报刊以前,先来个“早知道”?报刊出版后是否应该立即给作者寄样报样刊,满足其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报刊编者充分尊重作者的表现,利于在编...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方偏僻,信息不灵,所以,我第一次知道《新闻知识》杂志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去年的一天,当我翻看《新闻出版报》时,一封辽宁作者的话吸引了我。这位作者在一篇短文中提到,陕西《新闻知识》杂志对作者负责,稿件刊用后,立即给作者寄去刊样,不久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向报纸写些反映生产第一线情况的短消息、小通讯之类。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往往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有些是由于编辑对稿件的某些不适当的修改而造成的。多表现为对先进人物的拔高或想当然所致。如有次在一篇工作建议中,笔者写道,“由于本单位××科认为资金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报纸刊用时,改为“由于本单位认为资金不足……”,而××科  相似文献   

10.
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在采写稿件时,为了增加新闻的显著性,动不动就喜欢冠以"全国第一""全省之最"等字眼。殊不知,这些"之最""第一",有的确有其名,有的就很难讲了,只要细推敲,问题就来了,缺乏科学根据。有篇报道说随州市老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1.1万人,高于北京,接近上海。稿件传到总编室后,我看这个比较数据,有点不可信。北京、上海都是大都市,随州市老城区密度再大,也不太可能高于北京,接近上海。后来经过询问作者,得知这个数据不是有关部门提出的权威数据,缺乏科学依据。此稿后来退回作者修改,让其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之后才刊发。如果原稿见报,定会招致读者议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严肃新闻宣传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原则,今年初以来,濮阳日报社作出规定:群工部和总编室对通讯员来稿必须当日处理,来稿由群工部登记后送总编室签发。对其中时效性差、重稿、事实不清、广告新闻等8个类别的稿件“不登不签”。对确系违背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原则的稿件除扣发外,停发该作者半年稿件。濮阳日报力戒失实报道@高殿文  相似文献   

12.
案 情 :原告 1 : 北京×××出版社 原告 2 : 作者张××被告 : 北京××图书发行公司2 0 0 2年 8月北京××图书发行公司在自己的书库中发现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书若干本 ,就拿到读者服务部销售。恰被北京×××出版社和作者张××发现 ,确认该书为盗版图书。二原告认为被告北京××图书发行公司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 ,找到被告交涉 ,被告说该书是其他书店的退货书中夹带的 ,原告向被告追问是从哪个书店退回 ,被告不予回答 ,原告起诉到法院 ,法院确认被告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结 论 :…  相似文献   

13.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15.
写稿四忌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在编发见报的稿件中,发现了不少差错,这里就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通讯员参考。 一要真实,切忌“假大空”,有的来稿在报道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时,总喜欢戴上“全国首创”、“填补我国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桂冠,而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一篇来稿,说:“青年技术员×××,设计制成一新式矿工帽,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布的专利,成为‘中国第一代矿工帽’……”在这条消息见报的当天,市专利局就打来电话指出,全市根本没有过“第一代矿工帽”。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某报上读到一篇言论,其中一则事例说的是某厂职工宿舍区今年取消“大锅电”,实行了一户一表制,而该厂正好在我家乡,我知道他们在10多年前就已经实行了一户一表的制度。很明显,作者所用的这则事例不实。也许有人认为,言论稿件主要在于说理,其中所举事例实不实无关紧要。因此,有些人在写言论时,对所用的事例不认真核实;有的事例全凭道听途说而来;也有的事例甚至是作者凭空编造出来的,等等。其实,言论稿也必须讲究真实,作者使用不实事例,同样是新闻规则所不允许的;如果言论稿中所举事例不真实,不仅显得不严肃、不慎重…  相似文献   

17.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9.
随笔     
我在最寂寞的日子,应征过一次婚。女方在报纸上留了呼号,我在心跳120下的状态下呼了她。下面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女:谁呼×××了(数字省略)? 男:我。您是征婚者本人吗?(据过来人讲,女的征婚,大都是妈妈接电话,做笔录。) 女:是。 (沉默3秒钟。) 女:(声音急促)你怎么不说话? 男: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者从哪儿  相似文献   

20.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