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种族批判法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股新的法学思潮。种族批判法学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其法律实体观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具体说来,体现在种族批判法学概念的多元性、种族批判法学对法律中立性的质疑以及种族批判法学的方法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清初儒学批判与中国现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对儒家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从学术上,批判宋代以来的理学,提倡经验主义的朴学;从政治上,批判秦以降日益严酷的君主专制独裁,主张恢复周代的封建制度。这种批判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发展的直接资源之一,但它西方近代鼓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朴学的“科学性”与西方近代科学完全不同;而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未从根本上否定专制制度本身,当然也就不具备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弗洛姆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姆提出,判断社会是否健全的标准,是看社会能否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对人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尽管有经济的繁荣,但使人发生了严重异化,人变成了商品、机器人,西方社会是一种病态社会。弗洛姆的理论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肤浅的,但它对于纠正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法学思潮,美国女权主义法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分离出来,并与种族批判法学一起构成了批判法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后批判法学”,业已引起美国社会的极大关注。章拟以美国女权主义法学代表人物麦金侬的思想为重点,对这一方兴未艾的法学思潮作一简短评介,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中西方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建立了独有的文化体系,然而,就法律而言,西方法学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还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应扬长避短,加强与西方法律文化的融合.本文对法律文化的概念及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传媒批判思想是西方传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范式转变,为当代传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这一思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社会矛盾、问题和弊端具有纠偏和矫正功能,体现了传媒批判的哲学意蕴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个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探索方向,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通过批判,进行反思,得出一系列的启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者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判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层面,还涉及到了对上层建筑的批判。批判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批判,是从历史逐渐地向现实靠近。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批判,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以此为基础,来显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前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像是一种解读,对于如何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治疗",没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无法产生很大的现实效应。但是,通过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对于促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有重大作用,可以促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