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法籍委内瑞拉艺术家卡洛斯·克鲁兹-迭斯的创作个案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克鲁兹-迭斯在艺术之路上一直保持着特立独行的创作态度,以独具风格的色彩作品居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之列,笔者通过考察艺术家探索出的色彩多样表现方式与实施途径,归纳阐释克鲁兹-迭斯特有的色彩语言结构和美学理念,论述其“理性色彩”创作方式在艺术介入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从上到下”的研究方式向“从下到上”的研究方式转变。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在《艺术原理》之中,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艺术家型的美学家”与“哲学家型的美学家”——即具有“哲学素养的艺术家”和具有“艺术趣味的哲学家”之分。前者熟知什么是艺术和怎样创作艺术;后者虽然擅长于理论的建设工作,然而往往由于对艺术事实的陌生,使他们的理论建设归于无效。 这种情形,不仅在国外屡见不鲜,就是在国内的美学研究之中,也屡遭诟病。哲学家们会嘲笑艺术家笔下的理论太“语无伦次”,而艺术家们也毫不客气地将哲学家对艺术的阐述斥之为“胡说八道”;当美学家对“究竟什么是美的本质”和“什么是艺术”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却并没有妨碍艺术  相似文献   

3.
舒勇和区志航为纪念汶川大地震.创作了雕塑作品“生命之花”,从一开始就演化成为社会行为艺术。从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出发,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的社会根源。艺术的社会学评价脱离不了公众的参与。接受美学奠定了艺术欣赏的社会性基础。公众关注艺术家用意图伦理挑战和颠覆生命伦理,以及对于作品的炒作,这都是有其社会性基础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卜可 《兰台世界》2013,(22):124-125
<正>清朝末年出现了众多的雕刻艺术大家,使得篆刻艺术成为了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吴昌硕先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的篆刻艺术家之一。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大量参考了石鼓、砖瓦、封泥等文字的特点,在布局上凸显书法的意蕴,其虚实相生,蕴含深厚的功力,最终形成近代史上的吴派画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发端于金石篆刻,他曾说:  相似文献   

5.
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令作者头痛的难题,也是艺术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热点。 问题是如何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谓历史真实,是要求作品的基本事实和人物故事,能反映出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可信。所谓艺术真实,则要求艺术家塑造出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故事有波澜,有矛盾有冲突,总之,要通过艺术虚构,丰富人物性格,激化事件冲突,人物、故事,让观众觉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受到艺术的感染。要做到这些,就需要  相似文献   

6.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7.
动态·资料     
国图举办艺术家论坛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论坛”1月14日正式开讲,首位主讲嘉宾是近80岁的著名作曲家吕远。这位曾创作过《克拉玛依之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牡丹之歌》等歌曲的老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得,为数百名听众阐释了民族音乐的美学内涵和深远意义。“艺术家论坛”是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又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对艺术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对艺术史学和理论的梳理,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艺术家,通过感悟艺术的精神来探讨人生真谛,从而共享生命阅历,传播正确、优秀的文化观念,构建广大公众与艺术家交流的平台。继“艺术家论坛”之后,国家图书馆今年还将相继推出“企业家论坛”“科学家论坛”等公益讲座。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29日,艺术家肖鲁在正阳艺术区的废墟上生起九堆火,因为站在废墟上让她感觉“特别寒冷”。这是一个为了“暖冬计划”而即兴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旨在“针对入冬以来北京朝阳各大艺术区面临的突发性腾退拆迁,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一瞬间,肖鲁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9.
陇人陈冠英、张维萍是一对著名的书画篆刻艺术家夫妻.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书画篆刻的艺术天地里执著地追求,辛勤地耕耘,忘我地探索,硕果累累,成绩赫赫,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他们伉俪合作创造的十二生肖篆刻艺术,其规模之大,用工之世,意蕴之深,品位之高,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生肖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0.
张亚文 《大观周刊》2012,(24):260-260,262
中国画艺术是一种“有意味形式”创作,虽是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知道,国画作品形式的目的在于内容的丰厚。精神内涵和意境创作是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作品的灵魂则是作品的外在形式。要想达到作品的表现目的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想、新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表现内容的丰富。也正因为如此,构图的独特美感成为中国山水画形式美的构成方式,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明确指出为“画之总要”。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点讲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新闻意境,就是由渗透着记者的某种感情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或者说是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将景、情、意、思想等交融在一起,达到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半时,我们在创作中,如何构画一个美的新闻意境,并使新闻作品借美的意境而增加感染力,给读者创造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挖掘创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熊芝 《中国出版》2023,(S1):138-142
《走啊走诗在走》是一本独特的童诗绘本,它通过图文合奏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孩子”从家出发,走到广阔的田野,在自然中与花鸟虫鱼嬉戏,最后又走回了家的故事。本书由诗人金敏与当代水墨艺术家李知弥联袂创作,水墨风格的画面将散落的诗歌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寥寥几句的文字、淡淡写意的画面,把中国江南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3.
杨乐 《大观周刊》2011,(21):129-130
在浩如烟海、特色各异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创作中,“左联”作家叶紫创作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色。其作品深刻地书写并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血泪史和斗争史.是作家在对时代、家庭和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中以血泪的滋养绽放出来的“恶之花”,是作家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创作歌唱给敢于正视血淋淋的现实的乡民和革命仁人的仁慈之声、仁爱之声、仁道之声,同时也是作家献给灵魂的战斗歌音。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短篇小说《乡导》的研究,来认识“一个在血泊中凝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  相似文献   

15.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它是集书法和雕刻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用线条、刀法造就的抽象美,在此我称之它为"篆刻之美".篆刻是一种将方寸天地的石头玩"活"了的艺术——方寸红白蕴古今.在这方寸天地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结合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篆刻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初中引入篆刻作为校本课程而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成文军 《军事记者》2006,(2):I0002-I0002
艺术体操比赛中,带操女运动员在前后翻滚、跳跃的同时轻盈地挥动着长长的彩带,形成一个又一个弧形、圆形、螺旋形,那曲线之美、色彩之美让人赏心悦目。要是有人在空中表演带操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请看这幅《空中带操》的照片:8架战机在蔚蓝的天空中翩然起舞,机尾喷出的彩色烟带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灵动、飘逸,让人联想到“谁持彩练当空舞”的神韵。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幅作品选取的恰恰是最能展现飞行表演美感的瞬间之一,画面中机群以箭头形编队在空中飞出一个曲线,高速向下俯冲,数条彩色烟带如同抛物线一般在空中渐渐飘散,动静有致、色彩…  相似文献   

17.
电脑和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是关于数码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2002年10月举办的“亚大多媒体艺术展”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了现代数字艺术的魅力。文章总结了数字艺术在当前发展背景下的几个方面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创作过程的人文观念性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次展会的主题是“润化”,融合各种比喻,通过将电路及计算机与艺术连结在一起,使我们对技术的艺术潜质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可以预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创作可能性,而艺术家们就在这新的数字层面推动着人类艺术向更深发展。“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为根基”是数字艺术获得永久动力的源泉,一件件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将数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8.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9):42-42
“一个艺术家,除了对生活的热爱之外.还要有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良知感。现在艺术可以转换成经济。但作为创作来讲.不应该是为钱设定的。艺术创作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感受.表现祖国的山河等等.有艺术境界的作品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在社会上流通,创作艺术与画画卖钱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姚钟华是这么认为的。  相似文献   

19.
素描是由其所表现的空间、形态、结构、质地、光感等要素构成。其中也必然存在着色彩的因素,这点尤其表现在现代表现主义的素描作品中。这其中的色彩是通过丰富变化的黑白色中间调子来表现的,并凝聚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素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能够引起全社会认同和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广告作品却为数不多,纵观近年来的广告作品,不难看出,广告创作的成功之笔常常依托的是一个或几个支点,从而以“点”推面,找准广告创作的支点,对提高广告创作水平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