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整个世界,大家认为远离金融海啸中心的东亚国家日本,应该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可是2008年第三、四季度的日本经济表现,却远远出乎了人们的预料,股市暴跌、失业率提高、经济疲软、宏观调控政策无法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经济衰退的现象,披露了日本经济表象后面隐藏着的深层结构失衡问题,并进一步揭示了日本经济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早有觊觎朝鲜和中国领土的野心,于1894年终丁出兵朝鲜进而挑起了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日本的挑衅,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集团和掌握清政府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避战自保”。李鸿章深知,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已落后于日本,战必败。所以无奈又拿出他那惯用的以夷制夷政策,想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停止军事行动。慈禧太后积极支持李鸿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金融的自由化,各国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各个国家的股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动性.本文选取了中国上海、美国、日本股票市场的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地股票市场之间联动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与美国、日本股市有长期均衡关系及中国股市是美国、日本股市Granger成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大衰退迫使货币当局不断尝试新的非常规政策工具以刺激经济,走出停滞-紧缩的困境.2012年起相继在欧洲和日本出现的负利率政策打破了名义利率零下限的传统认识,对主流经济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后凯恩斯主义从货币化生产的经济本质出发,拒斥自然利息率和可贷资金理论,坚持货币创造和货币内生,批判了主流经济理论对负利率政策的理解,并据此认为负利率政策将导致资产价格膨胀,累积金融脆弱性,恶化收入分配状况,引发货币战和鞭梢效应.在后凯恩斯主义看来,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金融出现恐荒的原因、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从而揭示出由于金融恐慌而使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弁取暴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惨重的伤害,迫使中国于1897年成立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金融开始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占用信贷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匹配,这集中表现为民企在正规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困境.正是这一困境迫使民营企业只能求助于民间金融,但民间金融的高利贷和无限责任特性决定了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有限性;所以,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建立信用中介机构、成立地方性民间金融组织等措施同时并举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改革,离不开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中国金融的发展又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与改革定位.本文从我国国情、金融历史发展入手,就研究中国金融现存困难、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中国模式金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重新梳理中国金融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发表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对外经济金融安全研究背景、中国经济金融安全面临的现状、影响中国对外经济金融安全的美元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实现对外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长期要灭亡中国,软硬兼施。蒋介石要以空间换时间,阻挠汪精卫的投降活动,也企图与日本妥协。阎锡山为了保全山西,也与日军妥协。但是,日本条件过苛,使这些人无法接受,使绝大多数中国人团结起来,共赴国难,终于迫使日本投降。  相似文献   

10.
孙通 《华章》2012,(31)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自此陷入萧条.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和中国内部不合理经济结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环境与日本经济危机时日本经济环境颇为相似.为了吸取前车之鉴,让中国经济平稳转型,我们必须对比借鉴日本的经济危机,深入地解析和探讨其原因并联系中国实际找出解决办法,才能对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起正确的指引作用.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而对比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当年的相似之处,最后从中得到启示,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建议,谨防重走日本的老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期货市场发达与否关系到一国在世界大宗商品、重要战略资源乃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日本通过改革商品期货市场的规则制度,提高商品期货市场的信用性、便利性和运行效率,商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中国期货市场在自身发展特点、政府监管机制和投资者结构上,与日本发展初期较为相似,因此,研究日本期货市场的成功改革,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有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线性框架,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可能因忽略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而导致结论出现显著偏差。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检验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线性Granger原因,同时存在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即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政府为发起主体,利用多种手段融资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经济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刺激我国经济回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在运行中出现许多问题,已形成多种风险隐患,如不重视必将后患无穷。需要通过多种防范措施规避风险,以保障其健康运营,促使其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日本"偏僻地区"的特征更接近中国的农村。偏僻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优秀师资是促进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教育政策,这些法律为保障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职前培养和吸引优秀师资以及职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支持。深入研究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教师质量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金融业呈金融扩散现象,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然而金融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却促进了金融发展。这一结果可能是金融扩散、金融总量不足及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机构地理上的缺陷、政府的强制性供给、西部资金流向东部地区等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缺陷对金融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生态存在着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委托—代理制度缺乏制衡;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被破坏;金融生态平衡和优化的外部条件缺失;金融机构缺乏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缺乏恰当的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汇率与日本出境游之间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汇率是影响日本出境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汇率变动过程中.日本政府基于经济发展态势利用相关政策引导出境游的发展。阐释日本出境游与汇率互动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对我国出境游的现状及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之后,中国金融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投资机会,吸引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顶级风险投资机构大举进入,使得既有国际投资经验、又了解中国国情的投资管理人才持续紧俏,各类金融人才在方兴未艾的金融投资领域能够大展拳脚.这就使得金融投资人才的紧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的最为迫切的一个问题.因此,应用型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应根据地方和区域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不断开拓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我国将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而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碳排放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方便计算工业成本,从经济实质上促进企业减排。但是现阶段政府层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文章从碳排放权在中国的交易机制出发,将碳排放权资产按照生产计划和持有意图分成自用和出售两种,认为针对两种情况的资产应该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最后,阐述了应当同时在财务报告和碳排放权报告中披露碳排放权资产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0.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