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正确认识互文的形式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3.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4.
互文例说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本文试举例来说明互文的分类及其录用。  相似文献   

5.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上下文结合,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就是用结构类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相似文献   

6.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7.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9.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10.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1.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2.
王占武 《语文知识》2000,(10):29-31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虽然在句子中分处不同位置(即分置),意思却互相拼合或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以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为例加以简单分类。从互文词语的相互关系分析,互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互文见义。即上下文各省略一些词语,让互文词语彼此  相似文献   

13.
诗词互渗现象在宋代的诗话与文人创作中存在非常丰富的材料.本文在疏理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如下几种诗词互渗的表现形式:隐括诗意入词、翻词意入诗、诗句与词句相类、诗词创作相互触发等几个方面,以期直观地呈现诗词在创作中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描述了唐宋词对诗歌创作的渗透影响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王振亮 《初中生》2009,(7):33-34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  相似文献   

15.
互文,又叫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也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里已出现的词,上下文里均有所省略,意义上又互相交错、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式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前后两部分属并列关系,作者为了语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在翻译时两句须合起来理解。从参互成文的词语来看,主要有交叉互补式、同义互注式和反义互补式三种:从参互成文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短语内部互文和句子中的互文两种。现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互文语句来分别进行略说。  相似文献   

16.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7.
吴玉清 《中国教师》2009,(Z2):310-310
<正>中学语文教学常会遇到互文的修辞,在一些诗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句话或两个词分开来说,使相应的两个词语互相解释,这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修辞方法叫互文。互  相似文献   

18.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王振民 《现代语文》2011,(11):26-28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指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有关联的词,或同义互训,或上下文意互相呼应、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上下文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互相阅读、互相批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审美和作文技巧,减轻工作量。在作文互阅互评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分组制表,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从教师指导、批改形式、批阅内容、批改汇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互阅互评活动措施,分析互阅互评作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从而逐步提升互阅互评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