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不尽意","成文"以"尽意",这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能使诗达到"意无穷"境界的乃是诗之"象外之象"、"声外之音",则是其另一重要基本思路;这两个基本思路联系在一起,构成汉语古典诗歌语言哲学完整的内在理路.以"意无穷"为最高境界的汉语古典诗歌,昭示着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追求在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这种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思考汉语现代诗歌乃至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成文”以“尽意” ,这是汉语古典诗学语言形式理论重要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言不尽意”这一语言表达困境为出发点 ,高度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诗歌语言具有包括语义“成象”与语音“成音”功能在内的两大“成文”功能 ,只要 (也只有 )创造出具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 ,诗歌就会 (也才会 )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诗歌的生成过程 ,乃是语言“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 ,在开放性相互激发关系中走向高度综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从宋代以来层出不穷的诗话、词话,到今天举目可见的辞典、专书,我国的诗歌鉴赏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加之近十余年诗学专著的日渐其多,古典诗歌的研究和接受仿佛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然而透过这繁荣的表面,人们却不难看到它的不足和危机。我认为,在如许多的诗学研究中,少有将审美鉴赏和学术研究有机融合者,当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的确,像前辈学者闻一多、朱光潜,海外学人叶维廉、叶嘉莹那样富有韵致和学理的论著,在今天已然是凤毛麟角了。危机在于:有不少的文学专家和正在奔向专家之路的硕士、博士们,其艺术素养的贫乏和审美神经的麻木,已…  相似文献   

4.
梁潮是"独秀作家群"中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是当下广西乃至国内少见的仍在坚持新诗创作的50末诗人,他的诗作属于象征型文学,既深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保留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民间小调和童谣等传统禀赋,常常将象征和隐喻等融入形象、意象、情景与意境之中,进行诗歌叙事,在艺术上呈现出中西诗学观念互化、融合的风格特色,他的咏史母题的诗作具有这种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佛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学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学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6.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7.
唐圭璋先生等人对王国维《人间词话》贬抑南宋词深表不满 ,而他们意见揭示出《人间词话》在阐释“境界”的理论内涵时 ,表现出诗学趣味的偏好 ,即偏重直观自然的作品 ,对于尚人工、重锻炼、深微曲折的作品则表现出排斥。《词话》对严羽“兴趣说”王士“神韵说”的批评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诗学趣味的偏向。这给“境界说”带来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揭示和分析 ,并从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词话》诗学趣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蔡正孙的诗学活动,主要表现为诗学文献的编集、类选以及诗人诗作的评释。基于以广博、详备为尚的诗选编纂理念,也出于对诗学批评客观性、公允性的追求,他不仅在编选主体、批评主体的的角色定位和心胸品格层面提出规范性要求,而且还经由特定的批评话语构造方式,尽可能地保障其诗学批评的观念诉求在实际批评层面的实现。蔡正孙的诗学批评观念及其话语实践,与他的文献存录意识和理学价值观念不无关联;同时,也深切契合于宋末元初诗学理论批评的主流趋向。  相似文献   

9.
船山诗学性情观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及竟陵派的鄙陋 ,以对“情”的“自得”和“自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的失误 ,以对“情”的本原和超越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人生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0.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在宋代诗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主要探讨了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其成因,首先从《白石道人诗说》出发阐释了姜夔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浑厚”与“飘逸”的审美理想、讲究“法度”与“活法”的统一、兼具儒家的诗教观和道家崇尚自然的风格,以及追求“意格”与“韵度”。其次从南宋雅化的环境出发探究诗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雅”的内涵。最后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才情着手,探讨其诗学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研究姜夔诗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原因,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姜夔的作品风貌,也能为同时期的诗学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江户初期朱子学兴盛,理学大家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既为儒宗,同时也为重要的汉诗人,其诗文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江户时代。惺窝主"文道合一",重视"诚"与"感",其诗学思想表现出浓郁的理学色彩。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注重经学、兼取诗文,诗以唐为宗,兼参汉魏、宋元,诗学门径较为开阔。杜甫为朱子学家共同尊奉,以"尊杜"通于"宗经""明道",掀起日人宗杜的高潮。此一时期的诗学表现出融通性、过渡性的特点,主要受到宋元诗学的影响,也开启了取法明代诗学的端绪。  相似文献   

12.
生态古诗选     
《生态文化》2010,(5):21-21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深、涉猎范围之广,语言之凝练、寓意之厚重、承载时代信息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而在这浩淼如沧海的古典诗词宝库中,许多诗作都以山河湖瀑、树灌竹藤、梅兰菊荷、蜂蝶虫鱼,以及飞禽走兽、自然景物等作为寄情抒怀的载体,与之对话、与之亲近,成为融入自然、珍爱自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周边国家在古代有过使用汉字、汉语文言作为书面用语的历史 ,其中 ,韩国的使用历史最长 ,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最深。韩国文人用汉文创作的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要件要求的诗歌 ,是为韩国汉诗。韩国李朝时代的汉诗与诗学 ,艺术造诣达到了纯熟的高度 ,并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与中国风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诸端。一、用中国典故入诗。韩国汉诗 ,运用中国文史典故如同本国故事。这一风习 ,在高丽中期已见端倪 ,著名的“海左七贤”之一林西河 ,穷困不达 ,英年早逝 ,其有诗自咏道 :“科第难消罗隐恨 ,离骚空寄屈平哀。”高丽末期的李齐贤…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历史不断发展中,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气质与特征,使得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和谐相处这一理念得到深刻的体现。深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可以从其美学意蕴角度出发做一些深入的探讨,以挖掘出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现代价值,使中国古典园林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推崇的是小中见大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19.
正情动而后有诗。诗言志、诗主性情是我国古典诗学的精神脉络。所谓"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在诗歌的黄金时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直接继承了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影响至今。南京大学高国藩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一生都在学习古诗词写新诗"的诗人(《骆驼的蹄印》新版后记)。高国藩教授是我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