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霞 《今传媒》2012,(12):106-107
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式的迅速发展,电视正从单一的传输渠道、收视时间、收看方式等方面解放出来。电视节目通过多种渠道和端口到达你我眼中,并以其越来越先进的性能和质量,以及覆盖等层面,征服和改变着受众接受方式。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盈利模式,新电视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日益增多,观众将更加分散,新电视市场将呈现出日益细分的趋势。近期互联网电视的变革、数字电视市场的起伏、手机电视在不温不火中期待突破、标准的难产使得移动电视面临的困局,这些现状都表明新电视的发展会有低谷,却挡不住春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在电视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充斥着电视荧屏,这除了电视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言和亲和的形象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以外,也不乏一股模仿之风。那么,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不是越有个性特色就越易于被受众接受,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力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并力求为自己的主持生涯找到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表征着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娱乐渠道之一的电视行业,也依据不同的时代语境进行着符合时代要求的蜕变。时至今日,从电视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电视已经从传统电视逐渐迈进到新电视时代。电视受众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内容传统与功能单一的电视节目,受众的收视喜好与收视手段已经迥异于电视发轫之时,在多元化的时代具有了多元化的消费诉求。因为观众消费需求的转向,电视行业无论是在宏观结构上还是在微  相似文献   

4.
练恒谦 《视听》2016,(11):83-84
新媒体不仅改变受众接受电视节目的方式,还动摇了电视媒体在传播媒介中的地位,因此电视节目的编辑创作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电视媒介逐渐遭遇"寒流"的背景下,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根据受众的变化改变节目的创作,将成为电视节目打开新局面的必经之路。在新媒体视角下改变电视节目编辑的创作方法,需要分析受众心理需求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优缺点,并遵循媒体的制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电视节目最终面向的是观众,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越来越成为各大电视节目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的受众在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取向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的接受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目前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方面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本文,我们将针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谈谈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并分析如何在编辑方式上采用创新策略来满足受众,让受众更加易于接受。期望本文对我们当前的电视编辑方式方法的革新有所帮助,在此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以便共同交流、进步。  相似文献   

6.
刘霞 《报刊之友》2012,(12):106-107
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式的迅速发展,电视正从单一的传输渠道、收视时间、收看方式等方面解放出来。电视节目通过多种渠道和端口到达你我眼中,并以其越来越先进的性能和质量,以及覆盖等层面,征服和改变着受众接受方式。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盈利模式,新电视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日益增多,观众将更加分散,新电视市场将呈现出日益细分的趋势。近期互联网电视的变革、数字电视市场的起伏、手机电视在不温不火中期待突破、标准的难产使得移动电视面临的困局,这些现状都表明新电视的发展会有低谷,却挡不住春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多样化,对电视节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而确立以受众为主体的意识,可以将电视节目进行恰当的编排,来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分析电视节目如何编排,从而为电视事业赢取观众。  相似文献   

8.
一个电视媒介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节目,它还应把电视节目的优点告诉观众,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将电视节目的宣传、包装与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等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让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宣传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较大地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笔者认为在电视节目的包装、宣传中应用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制造悬念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石晓雯  龙艳 《东南传播》2011,(6):152-154
教育电视从一开始出现便紧跟观众的需求,它为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当前这个通讯便捷、获取信息渠道异常广阔同时又推崇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教育电视节目的创新日益艰难,受众对教育电视传播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好社会教育的责任,研究观众需求,充分了解观众收视心理,永远是教育电视节目实行娱乐化的出发...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     
什么是受众‘受众’是一个外来名词,是近代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逐步发展而新创造的一个集合概念,是包含报纸读者、广播节目听众、电视节目观众的一个统称。受众,又称受传者,是相对新闻传播者而言的。在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发展、普及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靠报纸,新闻受传者可以‘读者’一词代之。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来后,电子传播媒介逐步取代印刷传播媒介,新闻受传者中,听众、观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再用‘读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的好坏,固然直接影响着电视传媒的效果,但电视节目的编排,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节目被受众接受的程度。在电视节目各类别中,不论从电视收视率还是观众喜好度调查中,都显示出电视剧类节目为各大电视台,电视频道节目中名列前茅的节目类型。所以电视剧节目的编排,就成为电视节目编排中相当重要的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制作出好看的电视节目.吸引最大化的受众群体是电视媒体的宗旨。近年来.在探讨观众与电视节目二者的关系时.观众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电视事业长期的发展来看.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视扩大了人类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利用电视为载体而形成的电视艺术,以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对其他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左右着受众的艺术审美活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者——电视编导与它的欣赏者——受众之间就构成了一定的审美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编导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对象。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受众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客体。电视节目就象一架天平,它一端是编导,一端是受众,面对这种现实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3,(12):69-70
节目受众:从接收者到互动传播者。社交网络使得观众的收视行为不再是孤立地接收.而是嵌入到社交网络之中.传统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单向互动.被观众与观众以及电视节目的三方互动所取代,加强了观众之间、观众与节目之间的粘连.使得电视节目向更广泛的人群渗透.电视观看行为也日趋社会化。节目内容:从专业生产到用户再造。  相似文献   

15.
郭罡 《视听界》2001,(5):54-55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怎么做好饭也要巧做安排。如何做到让电视节目去吸引观众、争取观众、留住观众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中心点。以时间顺序传递信息的特性,决定了电视与报纸等以空间顺序传递信息的平面媒体在内容编排上有很大不同。其最大区别在于,受众接受平面媒体传递的信息时,选择权是主动的;而接受广播电视媒体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使电视节目与受众选择之间的供需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目前一般城市的观众有二十余台、套的电视节目可供选择,而在每台、套的节目中又分别有风格、题材各异,播出周期、长度不一的数十个节目交替上场,由于充斥荧屏的是大量平庸之作,优秀的精品节目反而成为深受欢迎却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这标志着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供求关系已由以电视产品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转化成了以观众欣赏习惯,欣赏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受众需求引导着电视产品(节目)的生产、销售(播出及…  相似文献   

17.
吴文静 《视听界》2015,(2):95-97
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电视视频垄断的地位,激发了电视人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新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电视正向"新、活、快"变脸。一、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当下,年轻人大量向互联网、社交媒体迁移,导致电视受众的分流、收视的摊薄。细分受众市场,科学定位电视节目,是电视台争夺市场、留住受众、提升竞争力的强身之举。中央电视台早已针对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兴趣爱好,按照"新闻、财经、体育、电影、科教、纪录、  相似文献   

18.
缪言 《传媒观察》2012,(6):34-35
方言电视节目是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方言电视节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已进入相对稳定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方言电视节目呈现许多新异的传播特性,也暴露出收视率增长后劲不足、观众审美疲劳等弱点;本文通过"苏州电视现象"中多个方言电视节目的对比解析,总结出兼顾受众的广泛性、贴近性、娱乐化、平民视角、互动性等是使方言电视节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现有电视观众11.15亿,占4岁以上人口的93.9%。2002年每个观众每天看电视174分钟。当今电视仍然是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电子媒体。电视虽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但对它的效果评价不一。当人们看完某些电视节目后,惊呼上当者有之,报怨节目粗制滥造者有之。为什么真正能感动观众的节目不多呢?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得以建构,传受双方主体间的互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广义上的电视互动即是指电视媒体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而更具体的电视互动是指借助新技术与新媒介而产生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如今的新媒体技术让狭义的双向互动过程更加显化,电视互动的关键——受众反馈环节不仅越来越呈现出即时性的特点,而且日益成为众多电视节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