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沈阳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地,更是东北民众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地方,由此形成的现存于沈阳的抗战遗址、遗迹百余处,无不见证了沈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对沈阳抗战遗址的划分,不仅是对沈阳抗战文化内容丰富的完整再现,更是对其特点鲜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3.
董小玉 《新闻界》2005,(5):26-28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纸.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最富战斗性的报纸.它像一株昂首怒放的报春花,在抗战的烽火中散放着不屈不挠、振奋民族精神、救国救民的芬芳.这里笔者要论述的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中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一大批投身于抗战救亡事业的知识分子聚集于广东战时省会曲江(今韶关),其中一些左翼知识分子积极奉行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敌策略,以办报出刊、文艺创作、深入乡村民众中开展文化建设等方式展开抗战文化活动,进步文化人群体通过省港抗战文化活动,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观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左翼进步文化人群体在战时文化宣传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对于当前的城乡文化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文献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所赋予抗战文献本体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语境下,经过不懈奋斗和累年磨砺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在多维视域下对抗战文献的文化本体及其文化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可以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抗战文献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广大民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慷慨激昂,共赴国难。为顺应激扬民气、砥砺国魂的抗战形势,大量的抗日歌谣应运而生,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尚存的抗战大后方口述歌谣档案,形象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深重罪恶和野蛮暴行,生动展现了大后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为研究中国的抗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档案资源,也是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7.
浅议抗战档案在抗日专题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档案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照片等原始档案资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原始面貌,是抗战展览的珍贵实物。文章从抗战档案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谈起,结合新四军纪念馆的展览工作,对抗战档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将抗战档案中延伸出来的抗战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9.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也是推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基本文献保障。文章介绍了重庆图书馆关于海外抗战文献的调查情况,指出这部分文献在征集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为促进抗战文献国际交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生动叙述了抗日老英雄董万功及乡亲们积极抗战、精诚团结、奋勇杀敌的事例。董万功的家成了地下党在绥中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联络站,董万功为辽西抗战积蓄武装力量,并为辽西地区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红色档案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存之基、力量之源,是革命的胜利之本。这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的一句箴言:"权为民所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自贡是井盐名城,遗存了太多的盐业历史文化积淀。西秦会馆是自贡会馆的典型,承载南北文化、盐文化、抗战精神。一、西秦会馆之历史——款叙乡情,融合南北西秦会馆是自贡地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会馆,西秦会馆供奉关羽圣位,所以西秦会馆又称关帝庙;西秦会馆又是陕西商人所修建的他乡会所,又称陕西庙。溢彩流金的西秦会馆,座落在自  相似文献   

14.
朱媛媛  李刚 《编辑之友》2018,(7):99-103
在抗日战争这场关系到灭族亡种的民族大危机面前,民族意识成为主体意识,国家认同及其建构作为抗战救亡运动中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中,抗战漫画承担了国民视觉意识形态宣传与战斗动员的重要责任,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力量、高效便捷易于接受的视觉宣传效果,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笔尖上的视觉争夺战与观看秩序主导战.抗战漫画为历史真相的视觉表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基于该角度切入的研究对当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建设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构建凝结了对中国抗战历史文献与文化长远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对于抗战文献共建共享制度、抗战文献利益平衡机制、抗战文献合作开发模式等相关管理规范制度具有借鉴价值,对于抗战历史文献建设体系、抗战历史资源保护体系、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平台、抗战历史名城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9月18日,《陕西日报》推出的整版报道《九一八事变:东方反法西斯第一枪》,掀起了抗战胜利纪念报道的又一个高潮.自6月9日启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策划以来,《陕西日报》强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围绕延安作为全国抗战总指挥部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中国共产党积极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大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大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大力宣传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大力宣传八路军东渡黄河、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战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与中流砥柱;大力宣传陕西作为八路军对日抗战总指挥部和抗战物资保障的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通过史海钩沉、记者寻访,追寻历史足迹,感怀英雄壮举,铭记抗战英烈,缅怀艰难岁月对中国人民给予无私援助的外国友人,以利今人以史为鉴,坚守和平,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王晓莉 《档案天地》2009,(12):29-33
从历史公正的角度来看.宋美龄是一位极为坚定抗日反侵略的民族主义者。在抗日战争中.她为中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正是因为宋美龄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在当时她曾一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女性”!显然,宋美龄的美.和她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覃静 《图书馆界》2001,(3):24-26
本文论述了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