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 ,走社会主义道路 ;联共 ,干社会主义事业 ;扶助农工 ,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 :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 ;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 ,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内报刊文章中不时见到把从历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称为“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①将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政策,仅仅理解为“容共”。这一改动,虽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关系到如何认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问题。本文拟就“容共”与“联共”两种提法试作简略分析,并对孙中山先生国共合作政策的本质谈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听说国民党扶助农工,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特别是广大农民,纷纷组织农会,与地主展开斗争。他们把孙中山当成大救星。这年9月,孙中山率领革命军队驻扎在韶关,准  相似文献   

4.
冯玉祥奉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阎锡山基本上是反对三大政策的,双方分分合合,变幻多端。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追随蒋介石,挑起内战,不听冯玉祥的忠告,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孙中山在晚年提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飞跃,是他革命学说的发展高峰。对此理论,社会科学界持一致看法,但在分析这一革命方略及其思想转变时则稍有分歧。本文提出,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及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主客观因素兼而有之,其根本基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日本奉行侵略政策,对中国蚕食鲸吞,先制造了一个满洲国,强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接着,又要强占热河、察哈尔、绥远;再制造出一个蒙古国.冯玉祥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组成了抗日同盟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蒋介石等背弃三大政策,要出兵进攻张家口,迫使冯玉祥停止了抗战.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思想和政治业绩在晚年达到了光辉灿烂的顶点,这就是“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因此,科学地考察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不但对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上孙中山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它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高潮时期。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三大政策的确立“是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劳。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国共合作中出现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个专用名词。当时和后来.国共两党人士及海峡两岸学人,囿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围绕“三大政策”概念由谁提出、此概念提出的目的及其意涵何在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此争议大致经历了早期的政见不同,各自表述;20世纪80年代的探本求源,交流争鸣;21世纪的以吏为据,求同存异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新疆三区民族军用国民党发动规模进攻,张治中奉命调查解决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少数民族革命暴动问题,他遵循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民族主义原则,和平解决了新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卓越的理论家朱执信,在十月革命后,以其独特的革命敏锐感和胆识,为三民主义注进了激进的内涵,率先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他敏锐地觉察到苏俄是中国革命的真正朋友,确立了“以俄为师”的信念;他在寻求同盟者的过程中,产生了以列宁建党原则组成的苏俄共产党式的政党作为盟友的思想;他还走在同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前头,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工农群众中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应当扶助和依靠他们的理论。朱执信是三大政策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宣传的先驱,对孙中山三大政策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可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是它的革命灵魂.三大政策的提出,成了国共两党和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涨时期.因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三大政策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是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和坚持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结果.它的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为日后他们所主张和实行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首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谢晓鹏在《长白学刊》1997年第4期著文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和生命。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三大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24年1月召开了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历史开始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已成为全国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孙中山先生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意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强我弱是革命者面临的基本形势。因此,他一直高度重视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中山的统战思想,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的统战思想总体上是革命的、成功的,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的缔造,他的业绩和思想曾经光照人间。他是一个愈挫愈奋,开拓进取的革命家,直到停呼吸的最后瞬间,仍没有停步过程振兴中华的事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反帝封建的新三民主主义,是孙中山晚年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孙中山的最重要的革命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 9月新疆三区民族军向国民党发动大规模进攻。张治中奉命调查解决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少数民族革命暴动问题 ,他遵循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民族主义原则 ,和平解决了新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的业绩和思想曾经光照人间。他是一个愈挫愈奋,开拓进取的革命家,直到停止呼吸的最后瞬间,仍没有停止过振兴中华的事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主义,是孙中山晚年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孙中山的最重要的革命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