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道主义的深入人心和主体主义的彰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西方社会的宗教替代品。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在逻辑上密切相关,主体主义是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激励了人类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无涉,是因为未识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工作是全国经济政治工作的基础,本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农民是最大的社会主体、农村是最大的经济政治舞台、农业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础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胡新 《陕西教育》2007,(11):93-94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给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人类自身而言。有着深远基础的中国伦理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本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使科技精神人格化,让科技活动标准化,使科技主体责任化,让科技结果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一、伦理基础:回到康德在讲了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之后,实际上还需要再补充一个伦理基础。这是由于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人类与它的道德主体过于密切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如果说主体基础可以用来区别人的活动与自然界的存在,那么所谓的伦理基础则主要是针对美学的当下困境而来,它的目的是要在  相似文献   

5.
对主体能动性的正确认识,是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是正确解决认识本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罚体能动性作用的基本特征是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能够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但不能创造事物的规律,所以,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再大也不能摆脱个体的制约,重构论,建构论,选择论片面夸大主体能动性作用,最终必然重蹈唯意志论的覆辙。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交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的特点是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交往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合作体现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配合、生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有效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从阐释的哲学基础——规律论、阐释的美学基础——美的客观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阐释的主要特点——对人类主体在美的产生与创造中重要地位的强调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华岗对美与实践关系的阐释。由于时代的局限,华岗阐释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并不理想,但华岗对人类主体在美的产生与创造中重要地位的强调对于当代美学的建设颇富意义。这也使得华岗的阐释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美学论坛上显示出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什么特征呢?一、主体的活动性马克思在揭示自然与人类的发展规律时指出“人类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出发点和基础。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这一关系自古以来,反反复复,一直没有一个圆满的答…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基础;工具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中介。真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并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求哲学有新的思路,也要求它更加面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已演化为技术理性,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人类社会进步的出路是重建现代交往,用交往理性取代技术理性,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本质是言语交际与交往资质,应将交往理性提到理性最重要的位置。并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寄托在跨文化交往与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2.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价值的绝对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绝对性是与价值的相对性相对应的价值哲学范畴,准确把握与科学说明价值的绝对性是价值哲学令人信服的必要条件。以往人们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是偏颇的。我们认为,价值的绝对性指的是客体对人类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或价值的确定性。客体对人类主体是否有积极意义而不是其对人类主体是否有消极意义是确定客体有无价值的依据。对人类有价值的客体,未必对人类之中的每个具体的主体都有价值,未必对人类没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类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的、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一国大气污染,导致邻国受到酸雨的危害;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几乎涉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人类自身的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是指主体以外的、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所谓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自然…  相似文献   

17.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导,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推动物质文明,文化教育的任务是传承精神文明,科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艺术生活是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艺术教育就是以改善人类精神生活为目的的文化教育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自由与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自由与责任王啸(一)伦理道德上的自由是指道德主体按照其意愿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客观可能性中决定采取某种行为、创造某种行为。从实质上说,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笔者认为,自由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从道德产生的角度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  相似文献   

19.
一、环境污染与保护所谓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或称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E0learning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人类全新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适合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作为E0learning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