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录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目前有关"语录"与"语录体"的含义、起源、类型、文体生成及特征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语录"与"语录体"是相关而又有差异的两个术语,二者有着较复杂的关联。"语录"可指文献,而"语录体"则是指文体,在此意义上,"语录体"从属于语录文献。不过"语录"也指文体,此时的"语录"可指专书文体,也可指篇章文体,而"语录体"则指专书文体,专书意义上的"语录"与"语录体"是一致的。由于专书文体是由篇章文体构成,故"语录体"也包含"语录"。从起源角度来看,"语录"先于"语录体","语录体"是"语录"发展的结果,是由《论语》创制的。从专书角度来看,《论语》开创的"语录体"呈现言、行两录的特征;从篇章角度来看,《论语》存在格言、对话、事语这些次生文体。《论语》篇章文体的形成主要缘于粘合、扩充、原文迻录、改造等编纂方式,而专书语体的形成则与编纂者自觉接受乞言传统密切相关。《论语》的编纂源于孔门实录,它们大都与教学相关,但《论语》首先属于儒家文献,此后成为经部文献,这就表明,"语录体"在开创之际就已呈现出教学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盛大国庆阅兵式上,天安门广场上空蓝天白云间叱咤而过的"飞豹"式歼击轰炸机的"箭形"编队格外引人注目.这时,"飞豹之父",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歼击轰炸机"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也应邀参加了国庆阅兵.看着他和同志们奋斗、拼搏了几十年的成果,他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以经典动画电影《海洋之歌》作为参照系,可见《大鱼海棠》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已有了与世界经典动画接轨的创见,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叙事不力,情感张力不足,各种中国元素未能充分服务于影片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呻吟语》是吕坤亲手编订的个人语录专集,每篇集中谈一个问题,以独白为主体,是一部很有个性特点的语录体散文集。它凸现了吕坤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反映了这位“抱独居士”鲜明的性格特征。它又是一部“治己治人”之书,具有突出的劝诫性。它的语言“简重真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它在语录体散文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与哀愁     
<正>记忆语录每个人都有一段对于书的情结或怀念。"不是《红楼梦》,也不是唐诗宋词,而是19世纪德国一个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令我着迷,陶醉。"这是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对"茵梦湖"的情结,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成的口语实录。  相似文献   

12.
观看彩车     
今天上午秋高气爽,爷爷、奶奶带我去八一广场看彩车。广场上人山人海,我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个彩车就是国庆六十同年在北京游行的江西制作的彩车,名叫“崛起江西”。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是中国散文在萌芽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样式。作为"语"类著作,《论语》语录体的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其文体特征又有哪些?本文将从文体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文体形态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特征,既有格言警句式的语录体,也有长篇大论具有专题论文形式的语录体;既有简单的问答体,又有具有鲜明拟剧化特征的反复问答的对话体;既有驳难辩异的辩论体,也有叙事体。《孟子》既显示出从语录体到对话体演变的重要特征,又包蕴着从对话体到专题论文发展的文体态势,在整个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末、宋初的两部禅宗语录《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中共使用了10个选择连词,都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产生的。其中选取式连词明显多于析取式连词,双音节连词明显多于单音节连词。二书中选择连词基本一致,《景德传灯录》中出现了连词"为是"。在使用频率上,不管是选取式还是析取式,《景德传灯录》均明显高于《祖堂集》。  相似文献   

18.
《盘王大歌》是瑶族在迁徙历史上形成的记忆本民族地方性智慧与优秀文化的鲜活文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这部诗歌总集之《见大怪》歌章进行分析,可知《见大怪》歌章蕴含着丰富的瑶族迁徙史智慧,记忆了瑶族迁徙史上的苦难,储存了南岭走廊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历史,为微观层面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视野。  相似文献   

19.
山西电视台从《黄河儿女情》起步,文艺节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五彩缤纷》长盛不衰,表现了三晋大地多彩的艺术形象。21世纪以来,在《立秋》、《一把酸枣》等剧目的推动下,山西电视文艺呈现出繁荣局面,《走进大戏台》、"晋蒙陕冀"四省二人台大赛等成为我省电视文艺史上亮丽的风景线。互联网时代的《歌从黄河来》以现代化技术手段表现传统文化之美,展示民族艺术之魂的节目宗旨。  相似文献   

20.
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歌颂了贾汉复修复栈道的历史功绩,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亦极具文学价值. 《栈道平歌》采用歌行体,诗风豪放,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很明显的承传关系.但《栈道平歌》在主题上并不局限于抒写"蜀道难",而是在描写"蜀道难"之后,突出表现"蜀道易";在写法上,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渲染从"蜀道难"到"蜀道易"的转变;在风格上,利用历史典故的厚重感与"强而有力"的辞藻,展现豪健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