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词性成分中的部分小类本身带有较强的处所性,或者由于受某些成分的修饰而带上较强的处所性,它们在充当方所题元时后附的方所标记可以呈现出“非强制性自由隐现”的状态。这部分体词小类主要为:固定组合类处所词、数量性方所、命名性处所词、准方位标类处所词、人体部位词、指别性体词短语、集合名词。  相似文献   

2.
词语的理据是指事物命名的根据,反映出词语的表达形式和词义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联系。从宏观的角度划分,词语的理据有语音理据、构成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历史文化理据等类型;如果从事物命名所依据的角度来划分,还可划分出更具体细致的理据类型,如类属理据、方所理据、功能理据、事件理据、直感理据等。词汇的理据教学法是指将词汇理据研究的成果或思想应用于词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词汇的理据教学法能弥补长期以来词汇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词语的用法;能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及趣味性;大大提高词汇的记忆效果;而且在文化导入上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称谓词语往往使用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称谓的交际行为中。人们使用称谓词语时,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在使用称谓词语时,体现出了一定的语用原则。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称谓词语的语用原则,探查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对促进大学生规范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语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英语词语的理据类型一般分为四种,即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英语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社会进步、语言发展的产物,它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英语词语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旧式书信套语”,是指古人写信,在开头称谓、结尾问候及结尾具名时所使用的客套话,即习惯性的谦敬词语。这些词语,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遇到,有些今天还在沿用。现择其常见者浅释如下:一、开头称谓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说明一些指称社会现象的词语的历时性变化,释义时采用了点明其时代特色的说法,即常常以“旧时(指、称)”“旧社会”“旧俗”“古代”等作为解说的标志,本文统称为“旧时”义。由于该词典的权威性,中学语文教材(按:2000年4月1版)就把这类解释大多移用过来了。这里分作称谓、名物、事为三类,各举数例加以讨论(例句后括号的“初一”“高二”是初中一册、高中二册的略指,余类推。其后是课文篇名)。一、称谓。这些词语指称的对象现今大都存在,其“旧”的属性在社会生活中已经  相似文献   

7.
词义具有民族性。各民族的词语都有其自身特点。汉语称谓系统,是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本文以汉语称谓系统中的一些词语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更好地阐释词语的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修辞活动中词语的创新,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词语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派生或创造出一个在意义、词形或用法上已经与原词有所不同的新的词语,而不是指由于新事物的出现而为之命名所增加的词语。词语创新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术语泛化、短语简称、标数统括、词语缩略、截语藏词、仿造新词、借代表达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了语义变化中的逆命名现象。逆命名是指在原来词语前加定语,指代原来事物的现象。逆命名是语言确切化的一种手段,是语义场内义位间语义干涉的结果。逆命名词的基本结构是原隐含义素+核心义素。逆命名具有普遍性和被动性;逆命名词与其相对立的新词相互规定,逆命名导致义位链层次的增加或义位节的延长。不同语言中语义场的划分是基本一致的,但其逆命名词是非对应的。  相似文献   

10.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明确口语与书面语二者的语体分野,阐释了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称谓词语、委婉词语、礼貌词语在选择和使用中的特点,分析修辞效果,总结语用规律,并对词语选择与语体修辞的关系,词语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了探研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在"字方所短语时,常常出现句中位置上的偏误。文章采用抽样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越南留学生习得"在"字方所短语的句中位置偏误作了统计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教学策略:(1)标记理论与"在"字方所短语的偏误教学策略;(2)汉越句法成分对比与"NP+VP+在+方所"结构的偏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姓名称谓是各类人际称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称谓。古人的姓名称谓及其使用,远比今人复杂得多、也讲究得多。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相关语料,从“名”、“字”两个方面,对书中姓名称谓的命名原则、相互联系、使用特点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称谓是表示人们彼此间关系的名称,它包括亲缘关系称谓和社交关系称谓两种。一般来说,这两种称谓的分工是明确的,使用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但分析人们的语用实际,可以发现表亲缘关系的称谓在使用上愈来愈呈现出灵活性。它一旦与某些词语结合构成合成词或短语,就在一定程度上脱去了原本含有的血亲和旁系亲属的意义,成为表社交关系的称谓,并产生某种附加意义。了解这一现象,对正确理解、使用或解释这些词语,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位置关系的方所介词进行对比,试找出方所介词运用中的规律,分析方所介词的不可互换性、二重性、含混性、隐含性以及整体性,以便在两种语言交际中更好地运用方所介词,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现代汉语同形异构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同形异构复合词这种词汇现象进行了深入描写。抓住“异构”这一特征,从同形异构复合词的界定、特征描写、分类、量化分析、词义关系、产生模式等方面对同形异构复合词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认为“异构”是一种“潜标记转指”,构词语素地位的可转变性和多功能性是其实现潜标记转指的前提条件;对词语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汉语双音化后词义演变或者说造词法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事物和性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我们一般可以用性状来转指事物。其实,事物同样也可以转指性状。这种转指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当事物转指性状时,两者存在着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NP1像NP2一样”之所以独立成句,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事物和性状两者的转指。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总是从自身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理解周围事物。在日语中,人体部位"手"投射到空间域,成为了方所表达的基准,其方所形式既可以表达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隐喻对日语"手"的方所形式加以研究,以此角度证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总是从自身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理解周围事物。在日语中,人体部位“手”投射到空间域,成为了方所表达的基准,其方所形式既可以表达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隐喻对日语“手”的方所形式加以研究,以此角度证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汉语称谓词语反映了严重的女性歧视。文章从男性中心制的亲属称谓,贬女称谓词和尊男称谓词三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整理了反映女性歧视的汉语称谓词语,以期促进新时期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