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堰市知名度很低 ,在国内外鲜为人知 ,已严重影响了其对外开放和与外部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但十堰市又是举世闻名的武当山中的唯一城市 ,它早在秦汉时代就叫“武当郡”,是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应把“十堰市”改名为“武当市”,这是提高本市知名度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查新、旧版《辞源》、《辞海》二书,对“观音”二字的解释基本一致,都是说:佛教菩萨名“观世音”,因为唐代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才略去“世”字,改称为“观音”的。这是一个很使人迷惑的问题。因为唐代确实有避讳的现象,一般是在太宗李世民死后,“民字”须缺末笔,或用“人”代替;“世”字,也要缺笔,用“代”、“蕖、系”等字代替。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的部分是不避讳的,依然写作正规的“世”字(不缺笔),这一点在《八琼室金石补正》的唐代部分中,著者陸氏不止一次地加以指出。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们十堰二汽系统中的语文老师们对钱梦龙老师提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很感兴趣。我曾有幸听过钱老师的教课,最近又读到钱老师专著《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受到多方面启发,但也有些不理解处,其中很突出、很具体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充分发挥自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说“属”     
“属”字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解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异很大。中学文言教材里“属”字出现的次数就不少。由于它牵涉到异读、引申、通假等问题,显得难以把握;再加上有的地方注释有误,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本文拟以中学教材为基础,从各种不同解释的相互联系入手,对“属”字异读、引申、通假的一般规律,作些分析和归纳。 《说文》:“屬,连也,从尾蜀声。”可见“属”是形声字。徐锴在《说文系传》里进一步解释说:“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王力先生采用直接释义的方法,把“属”解作“连接”,对徐锴的“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的“本义”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解释只着眼于字形,而于古书中查无实据,“以不讲为宜”(《古代汉语·编后记》)。不管徐说是否可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属”的基本义是“连,连接”。这一点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关于蘑菇的对话儿子:“爸爸,蘑菇是长在很湿的地方吧?”爸爸:“对,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儿子:“……”(提示: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使蘑菇怎么样了呢?)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一个“鸣”字问父亲:“爸爸,这个字读什么?”“鸟字。”父亲很肯定地说。“‘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父亲解释说:“……”(提示:父亲怎样回答“鸟”有“口”这个问题才能创出“笑”果呢?记住,别忘了要结合题目哟。)做好事父亲:“你今天做好事了没有?”儿子:“做了,爸,我和另外四个孩子帮助了一位老奶奶横过马路。”父亲:“为…  相似文献   

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7.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9.
市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市”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10.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11.
明朝人魏学的《核舟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其中的“黍”字,不少书刊都解释为“黄米”或“黄米子”、而且似乎这种解释还成了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辞源》在释“黍”字时也说:“禾属而黏者也……今北人通呼为黄米子”。我认为“黍”和“黄米”固然有联系,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从历史上来看。黍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被列力“五谷”之一。这说明,从先秦直到明,清,“黍”的概念是清楚的,那  相似文献   

12.
《湖北教育》2003,(6):54-55
十堰市是全省首批湖北教育信息网市州教育网络中心7个建设项目单位之一,根据省定的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建设方案,经过半年的建设与筹备,2002年9月8日,“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成立,“十堰教育信息网”正式开通。十堰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冀群风和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领导参加了开通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冀副市长说:十堰教  相似文献   

13.
上课睡觉     
某学生上课睡觉,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上课睡觉?”该学生抵赖:“我没睡觉哇!我在闭目沉思。”老师很生气:“那你为什么直点头?”该学生回答:“因为您刚才讲得很有道理。”老师哭笑不得:“那你为什么又直流口水呢?”该学生狡辩道:“我听得津津有味啊!”上课睡觉$湖北十堰市东风公司二汽四中初二(1)班@雷荧  相似文献   

14.
请看这样一道选择题:对唐朝市舶使叙述不正确的是A唐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B唐政府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C说明广州是唐朝外贸的重要港口D说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很明显作者的意图是选B项,但课本第116页仅仅提到“唐政府在那里(指广州)设立了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市舶使”到底是行政机构还是官职名称?《中国古代史》教参第202页中说“市舶使:唐朝开始在广州等地设置的对外贸易官署,其职责为:检查出入海港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政府专卖品等,元、明两代称为市舶司。”如按教参的说法则上题没有正确答案,但《辞海》中解释:“…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16.
《无字“词典”》一课,讲的是爸爸带聪聪到青岛 旅游。爸爸问:“什么是骄阳似火?”聪聪说是太阳光很 猛烈。爸爸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树叶都 被太阳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一堂小学语文课上,有位教师教学生识字,在指导学生如何记住“鸟”的字形时,这位教师说:鸟经常停憩在树上,所以“鸟”字的左下角的“一”代表树枝。当时,有的教师惊讶不已,在心里直呼:这是教学错误!不久,在一次中师教研会上,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也讲到识字教学要尽可能形象,使学生能很快记准字形。他举了个例子,如“婆”字,因为“婆婆”都是女性,所以“婆”字与“女”有关。为什么“婆”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波”字呢?因为,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与水波很相似。听了这一条解释,我们都觉得很形象,但又觉得纳闷:“婆”…  相似文献   

18.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  相似文献   

20.
十堰城市品牌塑造可分为三个阶段,顺势阶段即"山水武当,源头十堰",借势阶段即"天下太极,国心十堰",造势阶段即"东方养生,逍遥十堰"。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地理位置来看,十堰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和东西分界线交汇的"自然国心";从生态格局来看,十堰是我国的"生态心脏";从战略通道来看,十堰正在打造连接我国中西部武汉、郑州、重庆、西安四大核心经济区的"X"型立体交通网络。"国心十堰"这一品牌,不仅具有自然地理上的意义,也具有"十源汇十堰"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