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李松永 《现代语文》2006,(11):18-20
一、盛唐余韵 韦庄诗有盛唐余韵。《唐诗广选》:“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①《唐人百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②先看两首离别诗:  相似文献   

2.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3.
明末郭濬所编的《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参考了唐汝询《汇集唐诗十集》合编明代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集的做法,将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两种唐诗选本用新的体例进行合编,且将李《选》独选的篇目及郭濬自认为属于唐诗“正声”而高、李二人漏选的篇目增入。注释及评语方面,高棅《唐诗正声》原编收录评语计27家,以唐宋间最多。而郭濬本精选评语23家,以明代评语最多,高氏所收评语大多汰去。此外,郭濬又将高、李两种选本中属于“平调”的诗作别编为附录,附于每卷之后。选诗的增删和评语的辑选,体现了郭氏作为晚明唐诗选家有别于明代前期以高棅、李攀龙为代表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是为《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对古体诗格外推崇,尤其表现在《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8.
王维《相思》诗版本多样,异文现象复杂,本文通过对《相思》诗版本的梳理与异文的考证,指出:《相思》诗异文情况至宋代已经基本出现,明清两代新出现的"春来"与"愿君"版本直接影响《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与今本的定型;异文的产生与时代、政治、选家的诗学主张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白雪莲 《文教资料》2007,(34):67-69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历来为人称道,在各种唐诗选或李商隐诗选的选本中,这首诗无一例外地被收入其中。该诗的后两句在后人的评价中被作为点睛之笔而赢得了无数美誉,其中"听"字作为整首诗的诗眼,被后人一赞再赞。其实此一"听"字却有虚实两种意境,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此诗在后来被曹雪芹引入《红楼梦》中,也倾注了曹氏的生命感悟,一首诗将近千年的时空联系在一起,可谓千古尘事随流水,唯有文字留其香。  相似文献   

10.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选诗受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表现出崇尚盛唐的取向。其注、解诗方法灵活多样,将自身的不幸遭遇与文人失意融合,颇具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命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疵病。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2.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6(3):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产生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唐传奇与诗歌产生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唐传奇中直接穿插诗歌,即有韵之诗与无韵之笔共存;另一方面,诗歌追求意境的审美情趣融入传奇创作中,形成诗化之笔的唐传奇。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歌豪放有力,于中晚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贬谪生涯中,刘禹锡显示出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他在心有怨愤之时却能不被怨愤所束缚,创作了大量激昂慷慨、豪情满怀的作品,《浪淘沙》九首即是代表之一。这组民歌体新乐府诗通俗优美,韵律婉转,或用画面创造意境,或用哲思发人深省。诗歌中洋溢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会使每个受其感染的读者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6.
论李贺诗     
李贺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或抒发个人怀抱,或关心国家政治,或怀古咏史,或赠别酬答,而那些感流年,叹人生的作品,则以诡异凄艳的特色在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唐代诗坛独辟蹊径,更为唐诗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与近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言近体诗体式的确立在唐代,迄今仍是权威的论诗作和学批评作中的定论。这种定论。是违背中国诗歌发展实际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宫体作家创作的过分贬抑和轻忽。大量事实证明,五言近体诗体式的确立的时间是宫体诗创作兴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对偶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一朵奇葩,唐代边塞诗中大量运用了对偶辞格,以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为研究对象,对唐代边塞诗的对偶辞格进行考察,分析唐代边塞诗中对偶的分类、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