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记载: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东吴大学上英文课时,采用的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来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按顺序唱名,唱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看,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时。便请学生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测知端详,然后定分。他说过:“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不认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肯。”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记性特好,一个班的学生,几节课下来,他便能直呼其名了。平时上课,他随时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未及期末,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心中有数。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据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公正程度。远远超过笔试命题计分,同学们心中无不服贴。  相似文献   

2.
我随一个教育考察团到江苏一所实验学校参观学习,其他的事情都忘了,我惟一记得的是一位老教师讲的事。他说,他班里有个学生很调皮,上课不专心,手老是动个不停,以前,老师对他训过、骂过、凶过、苦口婆心地教过,这位学生就是改不过来。有坏习惯,加上屡教不改,这位学生便被打入后进生之列了。老教师接手教这位学生,也曾语重心长地劝他改正,然而改不了。老教师想,上课这么乱动手,没准他动手能力强呢。老教师便把这位学生安排在航模制作兴趣小组,在这里,谁也赶不上这位学生了,他后来制作的航模在全国中小学生航模制作比赛中获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陈阳的故事     
初到一个班级,最先刻进你记忆的不外乎这两种孩子,最聪明灵秀的和最调皮捣蛋的,而陈阳,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他不优秀,他每天的作业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他也不捣蛋,课堂上他总是很安静地坐着,眼神虚无缥缈。在55个学生中我第三个记住他的名字——这得益于他的固执。  相似文献   

4.
老师·朋友     
师生之间究竟应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有人说老师应像妈妈,而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更喜欢与老师之间是平等、民主的朋友关系。   他长得比我还高   有一年接手的班级中,有个学生个子比我还高出半截,并且是个休学一年、留级一年的学生。第一节上课,他像鹤立鸡群,其他学生简直就是小不点。对于我这个比他矮半截的老师,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不正眼看我一眼,发言也不举手,站起来就说,态度也很粗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跟他理论什么,而是在课内课外注意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本质不坏,但调皮,爱恶…  相似文献   

5.
我最近上课时发现班上的学生晓明经常走神儿.一副神情恍惚的样子。一次上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书,只有他手捧着书眼睛一眨不眨,我知道他精神又“溜号了”,就喊他的名字,谁知喊了几遍.他才猛然感觉到,像是在梦中惊醒,慢慢腾腾地站起来,木然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晓明本是个不错的学生,他怎么了?  相似文献   

6.
一位学生寄来卡片祝我生日快乐,同时寄来一封信谈上高中的感受。提到语文课时,说感觉不太适应,老师讲得很快,有时甚至不讲课文,很多时候都是自学,现在都不知道如何学语文了。他听说我准备到高中任教,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去他们的学校,他和许多同学都希望能在他们的学校见到我。那几天正是学校放假期间,几个学生来我家玩,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8.
我班有个叫小威的孩子,他思维灵活,本应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是由于家长经商忙碌。无暇顾及他,又加之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好,他的成绩一落再落。说实话,我打心底里不喜欢他。  相似文献   

9.
一天我和一位八年级老师聊天.她说起她们班有个智障学生.连字都不认识。有一次.这个学生在课间和另一个学生打架了.这个学生先动的手。事后.老师对他进行教育,他振振有词,最后.他对另一个和他打架的学生说:“你看我打你了,你也打我了.我给你道个歉.你给我道个歉.我们就和好吧!”他说的这番话.让老师们想都没想到。他虽然连字都不认识.但在处理问题上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化解矛盾.而且语言表达得很准确、清晰。  相似文献   

10.
我去英国学习了三个月,深感英国教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参与教学活动。那么英国教师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呢?一、制造悬念,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较真实的交际空间英国教师上课很少直截了当讲解知识,往往制造悬念,让你尽情想象、尽情去交际。例如,我们的老师AL-LAN,有一天,他的一只裤脚扎在袜子里,进了教室,学生们看到他这副滑稽的样子,问他为什么,他不答,来了个悬念,让我们猜。这一下子可热闹了,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做了十几种猜测,最后他幽默地告诉我们是因为他的裤兜里…  相似文献   

11.
那天上完课走在回家的路上,学生科科长叫住我:“黄老师,请等一下。”她递给我一封信:“这是你班李婷的父亲寄给学生科的,你看一下。”我快速浏览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我一大跳。信中,李婷的父亲说,我这个班主任不关心他女儿,对他女儿不公平,对她造成了一定伤害。他还言之凿凿地讲了一件我的不公平事。这无疑是一封告状信,一封一直以来我认为最放心的学生的家长告我的信。其实,我不单对其他学生,对李婷也是关心和爱护的。李婷是个文静秀气的女孩。她不爱讲话,一讲话也是细声细气的,她是那种招人爱的好学生。我很喜欢她。…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初中生》2010,(5):29-29
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地挣扎着,大喊救命。旁边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他不仅不帮助苏格拉底,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  相似文献   

13.
一次,跟某私营公司经理在一起,闲谈间提到了他的公关部经理,是我七八年前的学生,这位经理赞叹不已:他文字水平高,办事能力强,素质好,是个人才。我还记得这个学生,他个头1.80米,仪表堂堂,能说会道。但是,上课爱睡觉,作业常不做,自称读遍了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背过了几百首流行歌曲歌词。本班乃至其他班的不喜欢学习的学生都听他指挥,把这些学生组成一个班,他当班主任,绰绰有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却跟所有任课老师关系挺好。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自谋工作三五年,竟然成为一家大公司的中层领导,独挡一面,受到老板赞许…  相似文献   

14.
张伯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学校的创办人。有一次,他在操场的角落里看见有个叫刘文伯的学生在抽烟,便马上把他叫到校长室来训斥:“南开学校是不允许学生抽烟的。抽烟是恶习,沾染上就难戒掉了!学生正是读书的时候,抽烟浪费钱,荒废学业,损害身体……”  相似文献   

15.
等待花开     
清晨走进办公室,我惊喜地发现:窗台上的仙人球开花了。红色的花朵娇嫩、艳丽。3年了,它终于开花了。3年中,因为它既不见长,又不开花,我几次想把它扔掉。在花的旁边有一封信,我拿起一看,原来是我以前的一个叫王刚的学生写来的。几年前,王刚在我班上学习。这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我为他费尽了心思,却不见丝毫成效。他上课不肯安静一分钟,不是玩儿玩具,就是发怪腔。他经常趁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偷偷地将人家的凳子移走,把别人摔个人仰马翻,全班轰堂大笑,他却装得一本正经。一次,他和外班的一个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在校外打架。…  相似文献   

16.
爸爸·书·我     
爸爸特别爱书。他每天至少有2小时看书的时间,老是看见他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读到精彩之处,就会念出声音来,有轻有重,津津有味。如果我和妈妈从他身边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他很会利用时间看书,出门都要带上一本书。有一次,他在上海火车站等车,离开车时间还有3个多小时,他不看景,不逛街,在广场上,随便找个台阶坐下,周围一片嘈杂,可他却安安静静看了几小时的书。他看的书很多,有的书名字我都没听到过,什么《做个high大学生》、《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等。他说话也“话里带书”,张口就是“书使人……”“书是…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不太和谐的共辖区内。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个性极强;另一方面,他们渴望群体的激情。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更需要一把打开意识潜能,打开人性特征的钥匙。这把钥匙便是爱。   教一年级时,班上有个残疾孩子,走路不稳,经常跌倒。为此,老师从不安排他值日(扫地等)。可不久,老师连续几次发现他和其他同学一起起劲地做值日工作。老师告诉他,不必做了。他说:他愿意和大家一起做,他能做。当时,老师还有些疑惑。不久体育课上,全体同学都在学一套新广播操,他突然倒地。老师边扶他边劝他不必学…  相似文献   

18.
(丽莎·埃文斯是一位为普通中学视障学生提供社会和情感咨询的学习顾问。她的工作主要是关注视障学生是否受到社会孤立,或者遭到他们身边健全学生的排斥。在这篇文章中,莉萨描述了她调查的三个视障学生对自己社会处境的评价。) 西蒙14岁,患白化病、眼球震颤和畏光。当我问西蒙他如何看待他的同学时,他告诉我:“我不知道怎样和他们相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回答说:“人们总是帮助我,这意味着你不需要自己思考。我猜想,我永远不用学习那些对其他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一等烟民     
一等烟民董长民肖老师,是个一等烟民,在班上和同事们对着抽,同事不抽了他还抽;回到家和父亲一起抽,父亲不抽了他还抽。肖老师便年轻,教出的学主动很多,从上班以采,就波极右罕牢地“焊”在高三毕业班上,想挪动无济于事。于是乎,一年又一零,薄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相似文献   

20.
战胜自我     
覃红梅 《广西教育》2013,(28):62-62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这是我送给学生的一句话,没想到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竟会改变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名叫吴小敏,他个子较小,平时几乎不说话,也几乎不和同学交流;上课从不发言,也很少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他很孤僻,仿佛总有心事,整天闷闷不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他孤僻的原因:他和他爸爸都是口吃的。讲话结结巴巴,他怕别人嘲笑他,所以便自我封闭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