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咏写过秋景秋色,然而只有《故都的秋》最值得人领略欣赏,因为它别有一番情韵。文章的题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饱含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炼含情。文章的第一二段是总起,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作者先写北国故都之秋才够得上秋味: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接着写江南之秋,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惬意。文章第二部分是分写,从记  相似文献   

2.
编者寄语     
《考试》1996,(4)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俗话充分肯定了“春”的重要,即“春播”对于“秋收”的重要性。对于高考之后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来说,高考过后即是“春”。既是春天,自然有明媚的春光令人陶醉,但最重要的是且莫贻误“农时”,应赶快准备播种,惟辛勤耕作,方能在高考之秋获取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3.
秋,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我热爱秋,热爱这令我翱翔于诗意之中的幸福时光。秋是一个孩子,不同的水土孕育了它不一样的性格。北国的艳丽给秋披上了色彩浓厚的“诗衣”;而南国的婀娜则使秋出落得轻柔,娴雅。聆听南国之秋,平淡中有了不平淡的韵味。南方的秋来得暖,来得淡。秋风吹过,南方没有“秋槐落蕊而知秋”的画面,只有沉静的气氛使人们稍许嗅到一丝秋的味道。南国之秋是一个令人沉思的季节,脱去喧闹的外衣,还给人们一个沉思的空间。沉思带来智慧,它是秋产下的聪慧的精灵。秋雨飘落,南方却没有凄凉的感触。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在夏末…  相似文献   

4.
“还有什么会比纯净、湛蓝的秋空更令人神往?还有什么会比一双明澈如湖水的眼眸更令人无法释怀?当我面对湖水中的秋空时,我终于找到了栖息着美与永恒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世人喜八忌四,从谐音中谋求吉利,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从本质上说实无道理。如果把视野放开,就可以知道“四”涉及各个领域,无论从历史还是从今天看,都令人注目。现摘要辑录如下,以飨读者。一、天象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日有“四时”,《礼记》载:“君子有四时,朝以听  相似文献   

6.
“轮子秋”是青海土族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少有学者对“轮子秋”保护进行全方位地分析。通过着重对“轮子秋”的概况、功能等进行归纳与分析,文章提出了对土族“轮子秋“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恬静淡远,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即是此类中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大地洁净如洗,令人心旷神怡。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  相似文献   

9.
王维 ,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闲适 ,恬静淡远。苏轼曾说过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 ,山雨初霁 ,凉风习习 ,空气清新怡人 ,大地洁净如洗 ,令人心旷神怡。“空山”的“空”在这里并非空空荡荡 ,一无所有 ,而是指由虚空的意思引申的深远和宁静。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人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山”二字 ,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首联领起全诗 ,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  相似文献   

10.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1.
下午,子秋的妈妈来接子秋回家。老师看见了,就亲切地说:“子秋,妈妈来啦!”老师的话音刚落,明明立刻跑到子秋的妈妈身旁说:“阿姨,今天子秋又打我。”子秋的妈妈还来不及答话,又有几个小朋友跑过来说:“今天他踢我。”“他抢我的玩具。”“昨天他抢我的图书.我不给,他还咬我呢”……子秋的妈妈越听越生气,说:“你这个调皮鬼,真是没法治了,以后再敢打小朋友,我就不接你回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笔下的秋大凡脱不了一个“悲”字,要么或多或少有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该文将以中国文人写秋的诗文名篇为例,浅析这一中国文学中“秋”的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15.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西安城不仅有大美之景,更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亦如是,驻足于南校区气势恢宏的钟楼广场前,方方正正的教学楼比肩排开,彰显着这所历史悠久的工科院校的稳重务实。假如“严谨”是对于她的第一映像,那么郑晓静校长的到来无疑为学校注入了一些柔情元素。“欢迎学生叫我‘晓静姐’。”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的微笑令人感觉如沐春风,或许这就是女性校长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铃魂     
铃声背叛了桀骜不驯的冬天,回答了春天匆匆的脚步,留下了夏季热情而又充满思索的余音,送走了令人欣喜、丰富灿烂的秋。——题记“(口当)(口当)”悠扬、清脆的铃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相似文献   

17.
近来,偶读一首小诗——《蒲公英的遗产》。全诗只有这么几句:“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飞的伞。”诗虽短小,但寓意深远,读后令人遐想联翩。深秋季节,蒲公英留给自己子女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天地万物,自有周期,一年有春、夏、秋、冬的交替变化,“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又一润”,哈雷慧星每隔七十六年回归地球,日常生活中七天为一周,每天24小时等,在小学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周期现象,如果有意识地加以研究,自有无穷乐趣,令人回味,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曾经说过,王维诗如画,画如诗。这一首《山居秋螟》,正其有画面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第一句扣诗题中的“山”字。“空山”之“空”字有两层含意,一是秋天,山中落木纷纷,显得空旷;二是照应“雨”字,雨打叶落,这山在雨后就更显得空旷寥落。秋天多晴日,一段时日没有下雨,骤然下了一场大雨,故称之为“新雨”。次句扣诗题中的“秋”字和“暝”字。这“秋”  相似文献   

20.
时间不能停滞,可是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奤!那是多年前的一个令人昏昏沉沉的下午,我埋首于作业堆中,正晕头转向之际,忽听得班主任一声令下“秋游去!”一阵欢呼雀跃之后,我们就被车子带到了近郊的天平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