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无限的空间谓之“宇”,无限的时间谓之“宙,而这无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便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其中的浩瀚宇宙。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是一个充满奇妙运动的我们人类至今认识还极为有限的物质系统。那么,宇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所在,有着怎样的物质形态?它是怎样衍生出了无数的生命形式?我们人类又是怎样与之相伴走过了将近四  相似文献   

2.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3.
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刊出后.犹如投掷在深潭中的重磅炸弹,在全国产生轩然大波,新闻“轰动效应”可谓大矣!然而,马家军的弟子曲云霞说:“赵瑜与我说的那些都是他自己瞎编的,我根本没说。”马家军的另一弟子王军霞则说:“这本书我已看过,真实性是非常强的.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我觉得赵老师还是给马指导或者某些人留有很大余地.给了很多面子.还有更严重的东西,根本没有写在上面。”“二霞”的观点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至于赵瑜和马俊仁则更是各执一词。真理只有一个,究竟有无失实的地方呢?看来只有等待“调查”的“调查”了。对…  相似文献   

4.
中等个子,国字脸,未开口先带三分笑,这便是梁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梁志刚,是我刚调师机关不久。那天,我们组织全师报道会战到团里采访,采访结束刚回到招待所,便响起了敲门声,我拉开房门,是一位佩戴上等兵军衔的战士。他口未开关先露:“请问你是谷干事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呀。”他的脸立马笑成了一朵大菊花,说:“嘿嘿,我找了你几次,现在总算见到你了。”我把他让进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梁志刚,很热爱写报道,希望我给予指点,说完像弥勒佛似的笑眯眯地望着我。我说好啊,你以前在家搞过报道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5.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6.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7.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8.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9.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0.
这篇小文章,两年前就想写,标题打算叫做《我也“左”了一回》。一想,这个标题不大好,因此放下了。这两天注意到一个新情况,很高兴,便又来了劲头,并且改用现在这个题目。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往下说。两年前,一家出版社出我的一本书,我要求看清样。责任编辑是老朋友,表示求之不得,十分感谢。又千里迢迢打电话来,简直是用恳求的语气说:“请你老人家一定要注意数目字。”我很奇怪何以他这样郑重实事,过去似乎没有这么严重。他说,他们去年有一本书,被查出来两百多个错。他说绝对不可能,那本书统共才十多万字,哪能错那么多?自…  相似文献   

11.
唐琼 《大观周刊》2012,(10):219-219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新闻从业人员出书、编书,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而浏览了朱有华(《人民前线》报社总编室主任)新近出版的典型报道作品选《放歌星辰》,脑子里却闪出了本文这个题目。新闻界频频出书,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堪喜堪忧,情况不一,各人的感觉也难以一致。这里我只是想说,有华的这本书表明,他看重文人、走向文人、走进了文人行列。这是我的感觉;他自己怎么想、是何感觉,我不知道,也不必问他。范匡夫、“红三连”、嵇琪和他的母亲嵇蓉珍……书中群星灿烂,气象万千。作者诗意地说:“我的思绪的翅膀在走过的路上扑腾。”(《自序》)这…  相似文献   

13.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刊》2024,(1):2-3
<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推荐《莎士比亚的科学:一位剧作家和他的时代》万物之中皆有科学,莎士比亚的作品亦是如此。“朱庇特”本人出现在《辛白林》的结尾处,而舞台提示则要求四个鬼魂围成一圈跳舞,这是否暗指伽利略新发现的四颗木星卫星?当哈姆莱特想象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时,他是否在暗示一个新的无限宇宙?该书作者化身为向导,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是一名司务长,工作之余,常写点宣扬身边好人好事的稿子。可有人议论说我写稿子是为名为利,不务正业、我不明白:难道当司务长就不能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吗?56106部队王金城王金城同志:报纸是靠大家办的,’‘大家”就包括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司务长,司务长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本是件大好事,应受到鼓励和表扬。那么,为什么办了好事还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呢?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作些分析。先说主观方面。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有“业”和“余”之分。你的“业”是司务长,“余”是搞报…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8.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9.
“颠倒”是产生幽默的一个因素。什么是“颠倒”?《辞海》说,“颠倒”是上下倒置。其实不止于此,主客的错位,词序的变换,本末的倒置都是“颠倒”,不一而足。世事中有很多因“颠倒”而产生的趣事,创作中有很多因“颠倒”而产生的妙文、妙画。我说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去郊游,当走到一座设有石人石马的古墓前时,问一位翰林:“这石人是否就称石人呢?”翰林匆忙回答说:“不叫石人,叫仲翁。”他把翁仲错说成仲翁了。皇帝很不说。其实康熙是晓得石人叫翁仲的,他不过想试试翰林的学识,没想到碰上这么个胡涂人。皇帝第二…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愤愤地对我说:你们广播电视“随地吐痰”的现象太严重了,能不能管束管束?我问他;此话什么意思?他笑了,戏耍道:打个比方嘛!人们都知道随地吐痰不好,深恶而痛绝之。可是,你们广播中、电视屏幕上的一些行为,诸如错字别字,胡说八道文理不通乱侃,和“随地吐痰”有什么两样?当然,这种随地吐痰式的乱弹琴不是广播电视的首创,严重的是那些公司招牌、广告牌,和各式各样的招贴广告。他们胡编乱造,造成极坏影响。但那些毕竟是“末流”,人们未必注意。而文化程度应该很高的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文明窗口,对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