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世界史的課程中,某些教師在講述生產勞動時,常常把勞動描寫成了沉重的負担,並且努力地促使學生們同情被剝削者艱難的景况,而這種景况彷彿是艱苦的体力勞動所引起來的。 這種說明不僅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而且對我們的社會,勞動者的社會,也是欲助反损的,因為這種說明会使得學生們不正確地對待體力勞動,把体力勞动當成一種不體面的事。在人類社會中,勞動是必需的。當講授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時,我們應當指出,社會前進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人民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我們必須把歷史教学安排得能讓學生們瞭解到歷史的主人是勞動者,能護他們用勞動者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所學到的歷史事件。在强調普通人——物質资料生產者——在人類社會前進中的主導作用時,約·維·斯大林说過:‘由此可見,社會發展史同時也就是物質资料生產者本身底歷史,即身為生產過程中基本力量並实現着社會生存所必需物質资料生產的那些勞动群众底历史。’〔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莫斯科版,中文本,第一五三頁〕如果有人问我奴隸和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將這樣地回答這个问题,‘是不是勞動的艱苦引起了起義呢?假若把奴隶們所耕作的  相似文献   

2.
從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時起,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止,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號’中,明確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綫,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私营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口號中也指出了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的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材,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份的比重穩步增長,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這是一個偉大的光榮的歷史任務。它像一座燈塔,照耀着我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 技術革新運動的發展过程及意義 自從一九五三年下半年鞍鋼技術革新的成就和張明山、王崇伦等生產革新者的模範事蹟傳播以來,特別是今年四月在首都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工業勞動模範張明山、王崇论、唐立言、黄榮昌、劉祖威、朱順餘和傅景文等七人建議在全国範圍內开展技術革新運動,五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發佈‘关於在全国範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决定’以來,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工矿企業中,早巳存在着的群众性的技術革新,在各級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提高到一個更自覺更有目的的階段上來,而形成為相当广泛的羣衆性的技術革新運動。技術革新運動是勞動競賽開展起來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国民經濟向前發展的客觀要求。解放了的工人階級,當他們真正成為國家领導階級的時候,當社會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他們覺悟到他們再也不是為剝削者工作,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祖国,為了自己的階級而工作的時候,他們表現出驚人的熱情和創造能力,他們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國家提出的生產任務,這就很自然的要出现群众性的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是共產主義勞動態度的具體表現,是以布爾什維克的速度實现國家工業化的强大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方法。列寧在一九一八年就强调地把組織勞動競賽作為国家的任務提了出來,他说:‘现在當社會主義政府執政時,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組織比賽。’ (‘列寧文選’,第二卷,第三○五頁) 我国解放初期,工矿企業中的民主改革剛剛開始,各種生產改革還没有進行,管理社會主義企業的經驗,對我們來說还很生疏,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計劃水平都很低,跟不上客觀發展的要求,所以初期的勞動競賽,帶有一定的自發性,這時期的勞動競賽,不可避免地是過份偏重於加强勞動强度,盲目性和突  相似文献   

4.
一 馬克思列宁主义教導我們,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殴的动力,在階級社會里,如果沒有階級鬥爭,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進步和發展。 為什么說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呢? 要了解這个问題,就得先了解社會之划分为階级這個事實。本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即原始氏族社會,是沒有剝削也沒有階级的。那時生產力是這樣的低下,人們還不能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外的剩餘生產品。大家都是集體地來劳动。土地是共有的,經濟也是共產主義式地经营的,人們之间的生產关係只是簡单的勞動合作。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勞動和剩餘生產品,特别是畜牧業的發展,以及由於蓄牧業的发展而出現的社會勞動分工及公社之间的物物交換,使生產力更加發展,就在這种情况下,經濟上優越的人便開始剝削別人的勞動而生活,生產关係也就開始採取階級關係的形式,一部分人独佔生產手段,另一部分人則被剝夺了生產手段。这样,社會就划分为兩个階級,即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级。由於双方利益的不可调和性,階级關係必然採取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形式。原始社會崩溃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階级對立形熊。  相似文献   

5.
論經濟區劃     
一什麼是经濟區 經濟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特點的反映。但經濟區不是從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的,而是隨着资本主義的發展逐漸形成的。為什麽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形成經濟區呢?這是因為,以前的各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很低,農業的生產幾乎完全是為了‘自給自足’,很少出賣;手工業產品不僅數量少,而且交換範圍很小。一般的講,這時生產和交換僅具有地方的意義。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大機器的應用(雖然和社會主義比較,那是極不普遍的),經濟部門分工的詳細化和深刻化,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國  相似文献   

6.
一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我國開始了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国家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我國建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经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法則的科学。我國現正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上,必須結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一九三六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開於講授政治經濟学的幾個問題的决議中,即會强調指出政治經濟學是歷史的科學,應當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去研究。當前在政治經濟学的教學中,如果不從理論上阐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不從理論上阐明黨的總路綫是我國過渡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法則的反映,不引導同学為貫徹總路綫而奮鬥,那就不能把政治經濟學運用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教学中結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從政治經濟学這門科學來說,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問題。我國正在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关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别是列寧、斯大林关於從资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來分析我國過渡時期中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十月革命後蘇聯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所循的方向及其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关於從资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理論,對我們也是適用的。但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特殊歷史條件,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所走的具體道路和步驟,將不會和蘇聯完全一样。所以,祇有正確地認識了中華人民共和国過渡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况及其規律性,才能勇氣百倍地去為實現黨在  相似文献   

7.
五年級古代希腊奴隸社會史的學習以‘馬其頓統治下的希腊’这一題目而結束。关於這个題目的各課,其複雜性和重要性,在於學生由此要初次學習城邦時代內奴隸社會的危机及危机暫時克服的历史。教员在準备这些課時,應當仔細研究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所指出的奴隸社會發展的特點。弗·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证法’一書中對於奴隸社會的說明具有异常重要的意義:‘那裹奴隸制度是生產的统治形式,那里的勞動便  相似文献   

8.
蘇共中央一月全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向蘇聯人民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方面的新的重要任務。 黨中央的這次全會强調指出,我們祖國在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的成就是工人階級、集體農莊農民和蘇維埃知識分子忘我勞動的結果,他們實現着黨關於發展重工業——蘇維埃國家的强大的基礎——的指示。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了這樣的任務:在發展重工業和進一步用新技術裝備集體農莊、國營農場和機器拖拉機站的基礎上,在最近五六年內使每年的穀物總收穫量達到一百億普特,大大增加馬鈴薯、蔬菜、技術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生產,使飼畜業的主要產品增加一倍以上。 從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决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必須進一步發展蘇聯科  相似文献   

9.
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底過渡時期中,蘇維埃學校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這個過渡時期,標誌着生產力之進一步的强大發展,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鞏固與充分繁榮,我們國家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增加。 學校底這種高漲和青年一代共產主義敎育的更負責的任務,對蘇維埃敎育科學提出了特別高度的要求。 現在擺在敎育科學面前的任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這個任務就是研究與發掘共產主義敎育底規律性,確定最有效的辦法與手段,藉以保證以共產主義要求的精神——這是從我們社會循着共產主義道路發展的遠景中必然產生出來  相似文献   

10.
趙宋三百年的历史行程中,封建的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高度水平。單從手工業生產方面來說,無論從它的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或是它的組織、分工以及技術的提高等等,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要想給這个發展高度的手工業以較為清晰的描述,那就必須將手工業的多式多樣的發展形態,手工業生產的內容及其在當時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以及它和農業、商業等方面的聯系,都得加以探討。這樣做,當然不是這篇短文所能  相似文献   

11.
‘社會主義工業企業組織與計劃’課程究竟是屬於哪一門科學呢? 有些人曾經認為這門課程是屬於技術科學。但是,在我們的講義和講課中已經肯定了這門課程是屬於經濟科學。 為什麽說這門課程是經濟科學呢? 首先,從社會的生產來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在其論著中指出,生產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而社會的生產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制度下都是包括着兩個方面:社會生產的一方面,是人們與他們所利用來生產物質资料的物件和自然界力量問的關係,即人們與自然界的关係。人們作用於自然界,其目的是要生產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社會生產的另一方面,就是人們彼此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关係,即人們的生產關係。由於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关係不同,在而就區分出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例如,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凡是研究人們在生產中作用於自然界的知識,是屬於自然科學或技術科學  相似文献   

12.
中國人民大學自去年十一月發動学習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以來,全體教職員工很快地便都投入了這個学习熱潮。由於總路綫是關係我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根本性質的問題,是照耀我們一切工作的燈塔,学习總路綫就能提高我們社會主義的覺悟,更加堅定我們學習的信心;又由於我們有了三年多的政治理論学习的基礎;所以大家對總路綫的學習,不但熱情很高,而且大部分同志還能根据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過渡時期的理論和蘇聯過渡時期的經驗來進行研究。許多同志都能大胆地提出問題,獨立地思考問題,各種大型小型的討論會、座談會都開得比較生動活潑,熱烈異常,一時自由爭辯的空氣籠罩全校,總路線的学习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高潮。這是我們在學習陣綫上一個新的良好的开端。經過兩個月的學習,我們對總路綫的認識已經比從前明確得多了。我們已初步明確了對中國革命兩個階段的認識,明確了現階段的革命是社会主義性質的革命,其實質是要把以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私人所有制改造為全民所有制,把農民和手工業者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為集體所有制,也就是要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我們也初步明確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和領導力量,必須依靠它來進行對私營工商業和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們也初步明確了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及互助合作是改造農業、手工業的道路,而這種改造必須在鞏固的工農聯盟的基礎之上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來進行。最後我們也明確地認識到要建设社會主義,就必須對私人資本主義逐步實行社會主義的改造,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將私人資本主義经济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經濟。這種改造是一場最艱钜、最尖锐和最複雜的階級鬥爭。  相似文献   

13.
一 勞動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蘇聯、人民民主國家中勞動的新的特徽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直接建立在勞動發展的基礎上的。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對年青一代進行勞動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認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使人類和自然界更趨完善。人類創造了工具,並利用工具來改變自然界,同時也改變着生存條件和人類自己。因此,恩格斯指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勞動的過程,首先表現在製造勞動工具這一點上。勞動過程包括着些什么要素呢?第一,勞動是有目的性的活動;第二,勞動是有對象的;第三,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着勞動工具;第四,勞動是有成果的。当我們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自然就必須注意勞動過程的四個要素,同時,更要注意這四個要素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勞動教育有兩個主要目的:第一,培養學生善於把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運用到實践中去;第二,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自從出現了剩餘勞動和少數人把剩餘勞動攫為已有的情况,人類社會中也就開始了人剝削人的现象。從這時起,人類的勞動也就被分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於是勞動的正常性質就遭受了破壞,人類個性在勞動中的正常發展也遭  相似文献   

14.
我國提倡国货的聲浪,傳播已二十多年,洋货依然充滿市場,國貨的進步,雖然不能說没有,但總覺得速率不大。推原其故,實由於改良國货的根本計劃,未曾貫澈。今年中華國货展覽會行將開幕,政府提倡國货的苦心,我們深深地覺得欽佩。但對於改良國货的根本計劃,更希望力求實行。要使國货進步,基礎却在乎科學教育。西洋農工各業,所以這樣底發達,研究不是一天,發明不是一家,種種製造,都含有科學上的原理原則,或關於物質的作用,或關於物質的原料;如物理學和化學,係關於物質作用上的科學;动植物學和礦物學,係關於物質原料上的科學,總称為物質的科學。利用科學上底原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革命勝利以後,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使我国由落後的、貧困的農業國家變成富强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国家,即實现社會主義工業化。我国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本環節是發展國家的重工業。只有重工業,才可以建立國家工業化與國防现代化的基礎;只有重工業,才可以在最新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對全部國民經濟的改造。如列寧所說的,我們才能逐漸從窮苦莊稼漢的瘦馬跨上巨大机器工業的鋼馬。 對外貿易必須服從我國過渡時期總路线的要求。在實現我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鬥爭中,對外貿易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所週知,對外貿易是资金積累的來源,對外貿易可以為國家工業化提供大量资金。 對外貿易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中,還有一種特殊的重大的作用。這就是通過国際貿易,按照我國经济建設計划的要求,以我國的土特產品交換發展工業的生產資料——機器裝備,從而加速我國工業化的實现。机器裝備進口是我国工業化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任務。工業化要求進口貿易向着最大限度地增加机器裝備的比重的方向發展。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證明:‘在發展底现階段實行工業化,有賴於盡量輸入机器裝備,而擴大輸入的可能性則取决於發展出口貿易与使国内可產商品不再入口的情形。’列寧和斯大林非常注意机器裝備的進口問題。早在一九二○年,列寧在论及蘇俄爭取自资本主義国家進口机器裝備問題時指出:‘……要儘快獲得購買必需机器的可能。我們這一點作得愈快,我們就愈早有經濟上不依賴資本主義  相似文献   

16.
村社(二○) 村社又叫作鄰社、鄉社、土地公社等。它是在原始公社氏族制度瓦解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社會的和經濟的組織。馬克思說:‘村社是走上第二種社會形態(即奴隸社會——計齋註)的過渡階段,即由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走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過渡’(轉引自康士坦丁諾夫主編:‘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版,第七七頁)。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氏族公社日益分成為許多大家庭,這種大家庭又叫作住宅公社、家長制的家族公社、家長制的家庭公社等等。大家庭的產生,是與從母權制氏族向家長制氏族的過渡相適應的。大家庭的成員包括着數代較近的親族,人數有的竟達百餘人。隨着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增長,促成了私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學生從事實際活動是蘇聯普通教育學校極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勝利地來完成這一任務有着巨大的國家的意義。因此,尋找一些極為切實的、易於接受的方法,實際地去培養即將畢業的中學學生,而又不影響他們所受的普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方法之一就是生產參觀。 學習科學的基本知識應該和生產聯繫起來,正確地組織參觀,同時輔以舆科學家和生產革新者的會見和談話,給學生們介紹我國科學家、發明家、設計師的工作,介紹我國科學、技術的優越性等,能够產生出不可估量的教學和教育效果。在普通教育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把參觀當作掌握教材的輔助方法是必要的。不僅應當到自然界中,而且還要到企業中去參觀。 參觀不僅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綜合技術教育的眼界,不僅能够實现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而且它還是政治思想教育極為重要的因素。只有直接到生產單位中去才可以看出:社會生產品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對待勞動的社會主義態度表  相似文献   

18.
一一談到組織城市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勞動生產問題,就有些同志以為農村裏好辦,有很多工廠的城市也好辦,而有些城市既沒有多少工礦企業,一般家長又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實在不好辨。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無論大中小城市各種各樣的手工業生產組織相當多。手工業在當前我們的國民經濟中還有很大作用,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改造,也需要有一些新的力量參加進去。因此許多城市的高小和初中畢業生除從事其他一些社會工作以外,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動員他們去從事手工業的生產勞動。解決高小、初中畢業生從事手工業勞動的問題,浙江江山縣的經驗值得參  相似文献   

19.
一明確歷史科進行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和任務 一九五四年政務院發表的‘关於改進和發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目前应特別加强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和自覺紀律教育。’教育部董副部長在‘為培養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而努力’的文章中,對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又做了具體說明:第一是培養學生具有社會主義的勞動觀點,使他們認識勞動創造人类歷史的真理,勞動是人類生活中第一個必需的條件,從而把勞動看作是光榮的事業,看作是對社會的首要职  相似文献   

20.
實現黨在過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發展社會主义工業,對農業,手工業和资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使生产资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国国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和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互相关聯而不可分的,而社會主义工業县對整个国民经验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所以充分地發展社會主义工業,在實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專業中具有重大的决定的意義。充分地发展社会主義工業,實現国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和正確地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分不开的,也就是和保證在生產上有嚴密的制度和巩固的生产紀律分不開的。從最近幾年的事實看来,我們工業發展的成績是很大的,工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