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者易题意在立镜《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相似文献   

2.
《羚羊木雕》写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场不大的冲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发生了两组矛盾:一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另一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两组矛盾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羚羊木雕》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一开头就用妈妈的责问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由此展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不妨从情节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心理,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底蕴。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穴1雪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这是上星期的事。穴2雪“我”送好朋友万芳羚羊木雕。这是昨天的事。穴3雪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是今天的事。如何把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谋篇布局是很关键的。作者从妈妈的追问写起,把第三件事作为文章的主线,总体上运用的是顺…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导入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学生复述:“我”和万芳是好朋友,在“我”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只羚羊木雕非常珍贵,他们要求“我”一定要把木雕取回来。我觉得非常为难。二、提出问题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学生甲: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我”去取木雕时,会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感情。学生乙:我能理解,因为这只羚羊木雕毕竟是太珍贵了,小孩之间互相送这么昂贵的东西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初一册第一单元:家庭生活[单元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羚羊木雕》《背影》《散步》《金黄的大斗笠》(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题材比较。《这》表现了孩子与家中保姆之间的深厚情感,《羚》反映的是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女儿的矛盾冲突,《背》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散》描写了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理解与爱护,《金》赞美的是姐姐对弟弟的照顾与体贴。2.线索比较。《这》中的“熊皮手套”是孩子感情的聚焦点,它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作为记叙的线索贯串全篇。《羚》中的“羚羊木雕”连缀着故事的起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08,(7):4-7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羚羊木雕》讲的是:“我”把一件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父母发现后,立即逼着“我”去要了回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跌宕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广大中学生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7.
陈志丹 《成才之路》2011,(17):93-I0022
执教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组织学生对这场“我”与父母的冲突,谁是谁非进行讨论。学生异常活跃,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怪爸爸妈妈,他们太不懂孩子的心了;礼物贵重,友情更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朋友之情不能用金钱衡量;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多少钱都买;父母态度粗暴,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影响孩子心理,破坏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见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少年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篇小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孩子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同父母发生矛盾的故事,而类似的矛盾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一定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课文后面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但我们却有点担心,同学们可能因为感同身受的缘故,而对故事情节本身的兴趣过高,匆匆读毕就急于对其中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展开讨论,而这样的讨论往往难免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9.
《羚羊木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深圳罗芳中学黄琬雅关于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羚羊木雕》一课里面出现的六个人物,《教师教学用书》将之归为“重财轻义”和“重义轻财”两大类,并且指责父母损害孩子纯洁友谊的行为。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与学...  相似文献   

10.
那天,备课,我看见这样的一道题目:《羚羊木雕》这篇课文里万芳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顺手翻了一下参考答案:万方的妈妈是一个粗暴,蛮不讲理的人,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人。那一刻,我震惊:难道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要告诉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主题?难道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重财轻义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相似文献   

11.
县里举行课堂教学大比武,本人有幸参加听课,不同学校推荐的六位教师依次执教同一篇课文《羚羊木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几位教师在研讨课文时,都把作品中的“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解析“我”则重视友情,解析爸爸妈妈就重财轻义。  相似文献   

12.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1.注重对话,平等交流。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围绕“羚羊木雕应不应该要回”的观点,我刻意点拨提出:“羚羊木雕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作为学生还不能自我支配。”一语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情感:“羚羊木雕即使价值很高,也不及好朋友的情谊,因为友情是无价的。”“没错,而且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那我就有权支配。”  相似文献   

13.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写的一篇关于怎样尊重孩子情感的记叙文,文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本文原题为"反悔",作者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文章可分为四个层次,先写妈妈追查、逼迫"我"向万芳索要羚羊木雕,伤害了"我"的心。然后插叙"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写出自己与万芳的一  相似文献   

14.
《羚羊木雕》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笔者读后,感觉其中父母步步紧逼、执意让孩子要回木雕,及孩子被逼无奈,只好与朋友反悔的情景,是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父母的言行、观念,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们有必要剖析其社会根源,认清其危害性,指出正确的做法。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写了父母如何逼迫孩子已经送给好友的“贵重东西”——羚羊木雕要回的经过,细致地刻画了孩子的心理,写出了父母这一行为怎样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 母亲一发现送给孩子的“贵重”礼物不见了,便“突然”…  相似文献   

15.
《羚羊木雕》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流淌着拳拳亲情,荡漾着浓浓的友情和亲情。情感的波涛碰撞出对理解的渴望和呼唤,对真情的思考与追求。本篇课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相似文献   

16.
《羚羊木雕》因其情节接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加之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受学生喜欢。本文的情节大致是: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一只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讲义气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逼着“我”从万芳那里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该文选自1984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7.
就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展开分析,认为一般的教学思路"父母与儿女之间要有真诚的沟通"偏离了文章的本意,文章真正的主题是要通过两难问题"要回木雕或不要回木雕"来凸显成长、亲情、友情、财物处置与情义的权衡等人生课题,同时表现了人物的性情与内心世界,以期让学生在两难中收获人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迁移式提问 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学了《羚羊木雕》,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摩擦的事。这样把语文的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就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的创新型提问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的创新型提问艺术是指那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提问设计思路和提问方式方法。一、迁移式提问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 :“学了《羚羊木雕》 ,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是怎样处理的 ?”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 ,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羚羊木雕》并不是一篇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读解的优秀文本,其浓郁的学生腔与直白的情绪表达,使得文本丧失了一切可能的阐释空间,但它却是一篇令人警戒的教育案例. 这一案例呈现的教育事件很简单:一个初中生把父母给自己的羚羊木雕转手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不料父母认为羚羊木雕过于贵重,非常严厉地逼迫孩子找朋友把木雕要回来.最终,孩子反抗无效,不得不痛苦而绝望地找朋友将那代表友谊的木雕要了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